摘要:继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曲现代戏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通过出人、出戏、推院团对戏曲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6月15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孔培培在“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现状与前瞻”交流研讨中说,“中国戏曲在走向更具现代性表达的探索道路上,现代戏是最具引领性的阵地和最富成效的体现形式。”

为进一步推进上海以及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与研究,强化院团管理者、创作者和学术界的交流与互鉴,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指导下,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联合在上海举办“剧种特色、地方经验和个性表达: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现状与前瞻”交流研讨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会者合影

近年来,上海戏曲界在现代、现实题材创作中不断涌现新作、佳作,其中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受到专家学者和观众的肯定。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看来,戏曲从业者从面临现代戏如何表现现实生活的技术难题,到迎接现代戏如何处理与时俱进、引领风气的文化难题,一直走在挑战与探索的前沿。在新时代,戏曲现代戏赶上了创作的时代春天,也迎来发展的迭新挑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文史馆馆员陈鹏提出,“我们既要精妙绝伦、意味深长的形式,也要热切的大众情怀、直面现实的人民精神,这两者构成现代戏曲美创作的基本基础和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直言,现代戏创作瓶颈之一在于缺少尖锐的戏剧矛盾,“没有让观众撕心裂肺、流泪共情的情节,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怎么看得下去?”他还提出,戏曲的身段、程式性动作习惯于表现古代生活,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的表现,需要琢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郭宇认同朱恒夫的观点,用传统技法表达现代意识、现代形态,需要先继承,再发展,不可能平地起高楼,“做一台现代戏,不可能完全重起炉灶,京剧、昆剧等所有戏曲都有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小心翼翼地去创造,又必须有开拓的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傩戏学会会长李志远认为,现代戏创作有更广大空间,既有重大历史题材、革命战争题材,也有市井题材、基层生活题材。“不管何种题材,不能停留于粗线条的创作,而应从人性的视角切入,通过具体可感、可亲、可爱的形象展示庄重肃穆的主题。现代戏也要讲求性情和趣味,追求波澜壮阔的雄伟与市井烟火的细微存在。”罗怀臻表示,作为一个剧作家,要对时代之问进行回答,“通过自己的作品,参与社会的思想解放。”

交流活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越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市长宁沪剧团和上海淮剧团等从业者、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成果,探讨现代戏创作的剧种特色、地方经验和个性表达,发现新问题、思考新理论、寻找新方法。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的国家社会学科基金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以“良好”成绩通过文旅部验收。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的支持下,此次交流活动也是在该项目结项后的一次学术推进与升华。李伟表示,创作者往往在院团里,理论家往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提高。活动旨在邀请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学者为上海的现代戏创作把脉,也让上海的戏曲艺术家以及院团管理者分享创作、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