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最后能够善终,其实并不是一件偶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因为按照秦国的制度,王翦虽然功劳很大,但却很难威胁到秦始皇的皇位。尤其是灭了六国之后,王翦手里没了兵权,秦始皇实在是没有清理他的必要。

二是因为王翦治家确实比较厉害!王家的子孙,一个比一个出色,而且都在军中担任要职。他们的存在,对王翦来说,已经相当于是一张护身符。最关键的是,王家的这些子孙,还不是那种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一个比一个低调,没人给王家惹麻烦。

第三,最重要的是,王翦碰上了秦始皇。秦始皇虽然在后世有很大争议,很多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但不可否认,在杀功臣这件事上,秦始皇做得非常到位。秦朝统一天下的那些功臣,秦始皇一个都没杀,他们全都善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要说王翦运气好,所以才能善始善终,其实也不算错。

据史书记载,王翦在秦始皇尚未亲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追随秦始皇了。而据后世史学家推断,王翦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比秦始皇大一辈人。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王翦的出生时间,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史书上的记载,来对王翦的年龄进行大致推断。首先,王翦之子王贲,在公元前226年,率军大败楚军。一年之后,又独自率军,水淹大梁,独自灭了魏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王贲的孙子王离,曾经参加过秦灭六国的战争。假设王离参加灭秦战争的时候,只有十多岁,那么作为王离的父亲,王贲在指挥灭魏战争的时候,应该是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

而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秦国灭魏国这一年,秦始皇35岁。所以,这样算下来的话,王翦比秦始皇大一辈人,肯定是没错的,王翦应该比秦始皇大二十多岁。

如此一来,就算是秦始皇十多岁的时候,尚未亲政,王翦来到了秦始皇的身边。那当时的王翦也应该是三十多岁,接近四十岁的样子了,这也符合秦国的军功升迁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王翦早年做过什么事情,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史书只是记载,王翦人到中年之后,来到了秦始皇的身边,然后迅速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

王翦刚到秦始皇身边的时候,秦始皇的处境,其实也挺难的。当时秦始皇虽然已经登基,但是还没亲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他妈赵姬和丞相吕不韦手里。然后他妈后来不甘寂寞,又找了个假宦官嫪毐,一起搞事情。而这个嫪毐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后来甚至打算直接干掉秦始皇。

就是在这样的危险局面下,王翦来到了秦始皇身边,成了秦始皇手下最得力的军事人才。甚至有人说,当时秦始皇的安保工作,就是王翦负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到了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成年了,开始正式举行冠礼,即将亲政。就在秦始皇即将亲政的这一日,那个假宦官嫪毐发动了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蕲年宫之变。

对于嫪毐发动的这场政变,秦始皇其实早有准备。所以,叛乱发生之后,秦始皇在极短时间内,就镇压了嫪毐发动的这场叛乱。

而在镇压过程当中,据说王翦曾经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只可惜司马迁老爷子在记载这段历史上的时候,留给王翦的笔墨并不是很多,所以后世对这事了解得也比较有限。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样的经历,那秦始皇亲政之后,自然会对王翦委以重任。就这样,王翦一跃成为当时秦军的高层将领,甚至隐隐成了秦军的总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王翦是中年得势,还真不算错。

蕲年宫之变以后,接下来的两年里,秦始皇开始迅速抓稳大权。在这期间,原本权势滔天的丞相吕不韦,被流放巴蜀。秦国内部的权力结构,也是开始重新调整,恢复了以往最高效的耕战体系,并且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自邯郸之战结束以后,已经暂停扩张十多年的秦国,终于再次发动了起来。而这一次,秦国的目标,便是统一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36年,就在秦始皇正式亲政两年之后,秦国大军再次出动,矛头直指赵国!而当时的秦国大军,则是兵分三路,分别由王翦、杨端和、桓齮统领,分三路进攻赵国。

这场大战,几乎是秦灭六国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战!同时也是整个战国时期,所有战争当中,最为精彩的一战!

因为赵国那边负责指挥的,是赵国名将李牧!秦国这边,则是由王翦作战。而且,在这场秦赵两国的大战当中,其他国家基本没怎么插手。也就是说,这是一场顶级名将的捉对厮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之间,孰强孰弱不好说。但真正当面较量的战争,只有这一次而已。之前的长平之战,白起和廉颇虽然都参战了,但是前期廉颇指挥的时候,白起不在。而白起来了之后,廉颇则是撤退了,导致两人遗憾地错过了。

唯有这一次,秦国对赵国,王翦对李牧,名将对名将。

这场秦国对赵国的战争,前前后后打了整整七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桓齮被李牧击败,杨端和虽然没有被击败,但是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唯有王翦,在战争当中稳扎稳打,靠着秦国强大的国力,算是取得了一些优势。

如此一来,王翦自然就脱颖而出,逐渐成了秦军的总指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年的蚕食之后,秦国逐渐从赵国这边,占领了一大块的土地,再次削弱了赵国。当年那场长平之战,已经把赵国打得由盛转衰。而邯郸之战结束以后,赵国虽然一直在极力恢复,这些年也确实恢复了不少。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秦国的持续打击之后,赵国好不容易恢复的这点国力,又被秦国彻底打掉了。

随着赵国被再次打垮,原本同为三晋的魏国和韩国,此时也怂了,被迫向秦国各地求和。当时两国内部,其实也有很大的声音,主张三晋联合,一起对抗秦国。客观来说,如果当时三晋真的联手的话,或许还真能给秦国造成一些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问题是,在之前的很多年里,韩赵魏三国内部,也有很多战争。哪怕是邯郸之战结束以后,明明是魏国救了赵国,帮赵国避免了亡国之祸,但赵国后来却依然反过来进攻魏国。

所以,就在赵国刚刚被打残,韩魏两国再次打算和赵国组队的时候,秦始皇终于发动了雷霆一击,对最弱小的韩国发起了灭国战。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军,直接进攻韩国,迫使韩国首先投降。

就这样,韩国成了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灭韩的时候,秦国派了这位名气不大的内史腾,而没有派王翦,主要是因为当时韩国实在是太弱了,都没有必要派王翦这种顶级名将上场。不过,这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在秦灭六国的战争当中,其他五国,都是王家父子灭的,唯有韩国不是。

韩国的消亡,对于其他几个国家来说,自然是敲响了警钟。所以接下来,各国又开始有了联手的迹象。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一旦各国联手的话,显然是大麻烦。所以,秦国此时最重要的工作,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外交战场上,让其他国家无法联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便是尽快消灭其他国家。正面战场上的动作越快,其他国家联手的概率就越低。

毕竟,其他国家想要联手,也是需要时间去谈判的。

组织其他国家联手,这个任务,主要是以李斯、王绾为首的那些文臣去做,和王翦没啥关系。而王翦这边,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消灭更多的国家。

于是,在韩国被灭不到一年之后,王翦正式领兵,对赵国发起灭国战,直接进攻邯郸。这一次,李牧再次站出来,率领赵军对抗王翦。

不得不说,李牧的能力是真的很强。哪怕到了这个地步,李牧依然能够率领赵军,正面对抗王翦而不落下风。在李牧的阻挡下,王翦大军愣是被挡了近一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战局下,时间就是最珍贵的东西,虽然秦国单靠国力,也能耗死赵国。但此时的秦国,却不敢继续耗下去,因为秦国怕其他国家增援赵国。所以这个时候,王翦就开始出阴招了。

当时的王翦,直接使了反间计,去赵国那边散播流言,说李牧暗中和秦国勾结,准备出卖赵国。因为这条反间计,后来赵国高层直接临战换帅,撤下了李牧和他的助手司马尚,而后又直接杀了李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李牧身死,挡在秦国和王翦面前的最大一块顽石,也彻底消失了。没有李牧的赵国大军,是绝对不可能挡得住王翦的。

所以,就在李牧被换下去不到三个月之后,王翦便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赵国首都邯郸,俘虏了包括赵王在内的大部分赵国高层。

至此,赵国被灭,成了战国七雄当中,第二个被消灭的国家。

赵国被灭之后,接下来,秦国高层在围绕着到底要打哪个国家,似乎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先消灭魏国,因为魏国当时已经没多少土地了。也有人认为,应该先灭燕国,这样秦国就彻底横扫北方了。还有人认为,应该先打楚国,因为剩下的这几个国家当中,似乎也就只剩下楚国最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当时这场争论到底是怎么进行的,王翦这头的动作,可是一点都不慢。在赵国投降之后,残存的赵国贵族,逃往北方建立了一个代国。这个代国,只能勉强算是苟延残喘,整体实力其实还不如被灭之前的韩国,所以王翦根本不放在眼里。

但即便如此,王翦还是小心行事,直接调遣秦国大军,继续北上,直接驻守在赵国和燕国两国的边境地区。如此一来,既可以防备燕国趁火打劫,也可以防备代国作乱,同时还可以给齐国魏国造成一定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燕国可就难受了。

当时的燕国,根本不可能是王翦大军的对手。面对屯兵边境的数十万精锐秦军,燕国高层此时则是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尽力交好秦国,生怕要惹怒秦国,给燕国招来灭顶之灾。另一种则是积极抵抗,直接联合剩下的齐国和楚国,一起反击秦国。

就在燕国高层还没做出最终判断的时候,燕国当时的太子,却做出了第三个选择。

他选择直接派人刺杀秦始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轲刺秦事件发生之后,秦始皇自然是勃然大怒。恰好,此时王翦又率领重兵,驻守在燕国周围边境。所以在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王翦直接率军,对燕国发起决战。

王翦进攻燕国的时候,燕国这边根本没有李牧那样的名将,自然也挡不住王翦。而且,因为秦国在外交战场上的发力,此时仅存的楚国、齐国以及魏国,根本不敢增援燕国。只有那个代国,勉强派了不少人,来增援燕国。而这支燕代联军,则是由之前派出荆轲的那位太子丹统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不出所料,这位太子丹在王翦面前,连一个回合都没走过去,直接被就地歼灭了。讽刺的是,太子丹战败的地方,就在他之前为荆轲送行的易水河畔。

太子丹率领的这支精锐,已经是燕国的最后一点力量了。所以,太子丹战败之后,王翦就直接率兵横扫燕国,占领了今天的北京地区。因为打不过王翦,残存的燕国高层,只能逃往东北地区。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想要进入东北地区,几乎就只能走辽西走廊,这会给秦国的补给线形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这之后,王翦并没有继续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此时的燕国,也只能说是名存实亡了。

连续灭了赵国和燕国,王翦的声望,已经骤然膨胀。最关键的是,赵国和燕国被灭了之后,秦国在整个天下占据的地盘,已经超过一半了。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接下来秦楚魏三国联手,也已经无法再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更何况。三国之间利益纠葛极为复杂,哪怕是到了这个地步,联手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

所以,燕国被灭之后,秦国在灭国这件事上,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公元前226年,就在燕国被灭不到一年之后,秦国就将下一个灭国的目标,放到了魏国头上。这一年,在灭魏之前,秦国首先派出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国,消灭了楚国一部分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确定楚国无法增援魏国之后,这个时候,王贲才忽然率军大军,挥师北上,直接进攻魏国。在王贲的进攻之下,魏国只能迅速收缩兵力,退守魏国首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不得不说,这座被魏国经营了几百年的大梁城,城防还是很坚固的。当时的魏国高层,也是打定了主意,想要靠着这座大梁城,阻挡秦军的进攻。只要秦国拖得时间长了,楚国和齐国必然会来援,到时候魏国就有一线生机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魏国的这个如意算盘,却很快被王贲给打破了。王贲直接挖开了黄河,水淹大梁。这座被魏国经营几百年的都城,面对秦国大军,或许真能抵抗一年半载,而且能让秦军损失惨重。但是面对着滔滔黄河,再坚固的大梁城,也只能轰然倒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场灭魏之战,我们得稍微打个岔。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当时负责领兵的,是王贲这个儿子,而不是王翦本人呢?

首先,王贲很牛,这是一定的。虽然王贲在正史上的记载不多,但既然有王翦这样一个爹,再加上灭魏的战绩,足以证明王贲也是名将级别的将军,或者最多也就是比王翦这种名将,稍微低一线而已。

因为很牛,能力很强,所以王贲有能力去领兵作战,甚至是领导这种灭国级的战争。能力足够,这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除了王贲的能力足够之外,最关键之处在于,王翦当时在干嘛?有人说,王翦当时还率兵在燕国那边,没来得及撤回来,所以没有主持灭魏之战。也有人说,因为当时王翦连灭两国,秦始皇有意压制他的军功,所以灭魏之战才只是让他儿子上场,并没有让他本人上场。

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好说。但王翦没有参加灭魏之战,魏国让他儿子给灭了,这倒是毋庸置疑的。

而魏国被灭了之后,接下来勉强还算完整的,就只剩下齐楚两国了。

在灭这两国期间,秦始皇想要先灭楚国。但是在灭楚需要派出的人数上,当时的秦国高层,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以李信为首的一些将军认为,只需要二十万人,就能灭了楚国。而以王翦为首的一群人,则是坚持认为,需要至少六十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秦始皇选择了人数少的这种方案,选择了只用二十万人上场。

再之后,李信就败了,而且是全军覆没。

很多人初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这是秦始皇的一个失误。大家觉得,如果当时秦始皇直接派老将王翦上场,说不定一战就能灭了楚国,根本不可能有这场大败。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李信这次战败,了解得更多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可能并不是秦始皇失误,而是因为以当时的局势来说,正常情况下,二十万秦军确实可以灭了楚国。而当时那一战,如果派王翦带六十万精锐上场,极有可能会输得更惨!甚至把整个秦国,都给赔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当时的情况是,楚国那边,虽然地盘依旧很大,但楚王能直接指挥的力量,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当时楚国内部,有屈、景、昭三个大家族,人家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至于楚国怎么样,在人家眼里是次要的。

所以,之前秦国横扫天下的时候,连续好几任楚王,虽然有心和其他国家联合,但奈何国内意见不同意,三大家族根本就不出力,所以楚王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做大。

而当秦国准备灭楚的时候,当时的三大家族,甚至都已经暗中联系秦国。只要秦国愿意保证灭楚之后,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受损,他们基本不会支持楚王。要是这样算下来,楚国境内的大家族,不支持楚王,甚至可以反过来帮秦国,那秦国灭楚国,二十万精锐确实是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秦始皇,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再加上考虑到王翦父子已经连灭三国,齐国那边也需要派一些军队防着,所以秦始皇才会同意李信二十万人灭楚的方案。

但问题是,秦楚两国开战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首先,当时在韩国旧地,韩国的旧贵族们开始叛乱了,牵扯了秦国的一部分精力。其次,当时在秦国大军身后,负责转运粮草补给的秦国丞相昌平君,忽然叛变了!昌平君叛变之后,前线的李信大军,一下子就面对了粮草补给断绝,同时孤军深入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昌平君叛乱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楚国的前代老楚王,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做人质期间,他和秦始皇爷爷的妹妹结婚了,然后生下了昌平君。然而后来,这个前代老楚王,回去继承王位了,没有带走秦国这边的孤儿寡母,这就导致昌平君一直是在秦国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