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游记中,有一位非常神秘的高人。这位高人,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有很多弟子,从没有出过手,但却教出了最厉害的徒弟。

这位高人,就是须菩提祖师。他仅仅传授悟空三件本事,即大品天仙决,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就让悟空成了“历代驰名第一妖”。

然而,须菩提祖师的身份,总是被很多读者质疑。有人说,须菩提祖师不是他的真实身份,他一定是如来佛祖。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证据呢?

还真有“证据”。因为有些读者发现,悟空刚跟随须菩提祖师学艺时,须菩提祖师开课后,居然说的是佛法。

这个“证据”,在西游第二回。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孙悟空在傍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这段话中,作者说须菩提祖师登坛讲课,说的是“三乘教”。而对佛家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谓“三乘教”,就是佛法,因为佛法分大乘、中乘和小乘。这一点,西游中也稍有提及。

比如,观音菩萨去长安寻访取经人,听到玄奘法师在讲“小乘佛法”,就问他会不会“大乘佛法”。玄奘表示不知道,所以才有了后面西天取经的故事,玄奘所取之精,其实就是大乘佛法。

所以,须菩提祖师讲的“三乘教”,其实就是佛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类似的证据不止一个,还有至少三个。

还有人指出,作者介绍须菩提祖师时,说他“大觉金仙”“不生不灭三三行”“西方妙相祖菩提”。这三个词,也都和佛有关。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大觉金仙,是宋徽宗崇道贬佛时,给如来佛祖(释迦摩尼)改的称呼,他把如来佛祖改叫大觉金仙了。所以,这里的大觉金仙指的是佛。

不生不灭三三行,佛家认为,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生不灭;另外,佛家有“三三昧”的修行。

西方妙相,这个简直就是在明明白白地跟读者说,菩提祖师和西方佛祖是同一人。

基于这些“证据”,所以很多读者都认为,须菩提祖师一定是如来佛祖。

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并没有道理。上面所说的“证据”,也都不成立。因为只要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证据”被“以偏概全”了,没有被完全解读,只是解读出了佛家,少了道家,甚至少了儒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我逐个分析一下这些“证据”。

第一个,大觉金仙。这个没得说,确实是宋徽宗时,把佛的称号改成了大觉金仙。稍低一些的佛家弟子,比如菩萨,叫仙人大士;同时,“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管宋徽宗有没有贬低佛,金仙一词都既可以指佛,也可以指道士。因为大绝金仙不一定就是专有名词,它也可以是“大觉”加上“金仙”。

大觉,既可以指道家的“大梦觉醒,了悟大道”;也可以指佛家的“正觉”,即“真正觉悟”。

比如李白的《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就说“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金仙,在这里就是指佛。另外,道家修炼到一定境界,也可以叫金仙,大罗金仙,又或者大罗上仙等。

所以,大觉金仙既可以指佛家,也可以指道家。

第二个,不生不灭三三行。佛道两家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修行到一定程度,可以永生,这就是不生不灭。只是,两家修行之法不一样,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效果是一样的。

至于“三三行”,非但佛家有,道家也有。《性命圭旨》中就说“前三三,后三三”;《修真辨难参证》也认为,人前胸后背都有三关,打通三关就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这也是修内丹的必要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个,西方妙相。据此说须菩提祖师是西方佛老,并不准确。因为须菩提祖师的原型人物之一,就是菩提,佛祖大弟子之一,善于解空。另外,祖师这个称谓,就属于道家,而且迎接悟空的仙童,明显也是个道童,还一直问悟空,是不是来“访道”。所以,须菩提和西方佛家的人像很正常。但是,二者也只是像,不代表就是同一人。

第四个,三乘教。诚然,三乘教可以代表佛法,佛家。但是,三乘教同样可以代表道家。道教分大乘上法、中乘中法、小乘初法,也叫“三乘”“三乘教”。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须菩提祖师处处都有佛道两家的影子。所以,李天飞给须菩提做注解时,就认为他“是一个糅合佛、道两教的人物”。

不过,我个人觉得,李天飞说得还是保守了。在我看来,须菩提祖师不仅是糅合了佛道两教的人物,应该是糅合了佛道儒三教的人物。

出自李天飞注《西游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来看看,须菩提祖师开讲时,那段描述他的全部文字。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里,须菩提祖师拿了“麈(音同煮)尾”。

麈尾,是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工具,形式与材质都多种多样,有些像扇子,也有的直接当成拂尘。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清谈时,总是拿着麈尾,后来就成了文人身份的象征,直到唐朝依然流行。

最初,麈尾就和儒家关联到了一起。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唐嘉《会通诸法:从《维摩演教图》中的麈尾观佛教中国化》中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了。

萧梁时期,麈尾用于儒学讲经,大同八年(542),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与僧人宝琼交好的周弘正时为国子博士,擅讲《论语》《孝经》《周易》《老子》,用麈尾(参见《陈书·袁宪传》)。此再反观东汉李尤《麈尾铭》“成德柄,言为训辞。鉴彼逸傲,念兹在兹”句,结合、推导东汉儒家讲经情境,麈尾在东汉或已使用,通过挥动分明条理、层层递进,经典的教化功能即于其中显现。

所以,麈尾最初就代表着儒家,文人大儒在儒学讲经时就会用到,而且带着经典的教化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须菩提讲课,并不是只讲佛法或者道法,还讲儒家呢。不然的话,怎么会说“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这里的“三家”,就是儒释道三家。

三家配合,也是西游记的主题,后来悟空对乌鸡国国王也说过,“三教并重”,书中其他地方还说过“三教归一”。

由此可见,须菩提祖师,是一个“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人物。这一点,和后面的主题也一致。也能看出来,悟空对三教态度,是受到须菩提祖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游记也不会说“佛道之争”“崇佛抑道”或者“崇道抑佛”。由此也可以看出来,须菩提祖师不会是佛祖,更不会是道祖。

文章结束时,我还特别好奇一个问题:

须菩提祖师,就不能是他本人吗?一定要是佛祖变得,或者道祖变得吗?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这么想呢?就因为西游记是名著,所以须菩提祖师不能是他本人?

要这么说,是不是还得逐一分析佛祖、菩萨、老君、玉帝,看看他们是不是别人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