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历经44天幕后碰撞,粟裕发出齐辰电!张震:被他深深折服

淮海战役过去35年后,军史研究者曾问过粟裕一个问题:“听说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您给毛主席提出建议,下一步打淮海战役,是这样的吗?”

粟裕以浓重的湘音回答:“是这么回事。打仗像下棋一样。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说,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两步走一步。淮海战役,在济南战役开始前就考虑了。”

这是真正的战略家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粟裕而言,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有一个美中不足,也可说是属于胜利者的遗憾,那就是许世友指挥14万大军攻城太快,蒋介石3个嫡系救援兵团尚未集结完毕,济南已被攻克,这导致了粟裕亲率的8个纵队76个团共计18万打援大军,没能如期亮剑,众将心中颇为不甘。

粟裕既是智将,也是悍将。

所谓悍将,最鲜明的特征不是凶猛,而是战场思维极其锋利,从不放过可战之机。

粟裕以为,济南战役期间,国民党两路援军行动迟缓,其根本原因不是来不及,而是畏惧。这说明蒋介石的嫡系兵团已经丧失了战场优势心理,他们极力在避免不利条件下与华野打大仗、硬仗,这意味着国共战略决战的条件已接近成熟。简而言之,既然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畏惧不前,那就主动挥师南下,进一步压迫他们,打击他们,歼灭他们。

陈士榘高度赞成粟裕的想法。

张震将话说得更形象、带劲。

他说:“我们给敌人准备了筵席,他们却不来。不来,我们就迎上门去。”

正是在这样的战役背景下,1948年9月24日清晨7时,济南城中的枪声还未完全停歇,在宁阳大柏集华野司令部作战室内,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了一份史上著名的电报:

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便于以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粟裕的这封电报,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淮海战役”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淮海战役”还没有在南线进行战略决战的内涵,与后来的“大淮海”相区别,军史研究者通常称之为“小淮海”。

在粟裕的谋划中,“小淮海”战役将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同时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全军转入休整。

很显然,粟裕的“小淮海”战役,“淮”指两淮,“海”指海州、连云港。

两淮之地,原先即是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地盘,两年前因为山东野战军决策失误而失守,现如今,华东野战军扫平山东,粟裕的“小淮海”,第一步就要卷土重来,这里有自信,更有威猛。

中央军委、毛主席接到电报后,采取了谨慎态度。第二天上午9时,军委电复指示:“望你们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

透过这封电报可知,在当时,华野指挥部与山东兵团在战略战术上是存在分歧的。

关键时刻,中原局选择了支持粟裕。9月25日中午,刘伯承、陈毅、李达(邓小平赴西北坡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报,支持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决策于千里之外,魄力非凡但又谨慎异常,接到中原局的电报,他仍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再次电示华野:“请将徐海铁路沿线及沂河区、峄台区、东海灌云连云港区、两淮区之敌情电告。”

这是毛主席高于蒋介石的地方。大决战时,蒋介石多是在黑屋中指挥决策,而毛主席在决策前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那一时刻,毛主席不仅电示华野要密切关注最新敌情,而且动用了所有内线情报渠道,以求知彼。

正是这一步动作,改变了淮海战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