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宁 郭蕾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无论人心如何变化,我们只记住‘人性的热度’和‘人情的温度’这两个词,并坚持付诸行动就心安了。”——河坎子供电所“所训”

河坎子供电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河坎子乡,扼守辽宁电网西南端。这里山高林密,地处偏远,交通不畅,供电作业条件比较艰苦。然而,建所26年来,历届供电人员不仅克服一切苦难,牢牢在大山深处扎根,还用一根扁担挑起了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心系百姓的赤诚情怀,在崇山峻岭间演绎了为村民倾情服务的感人故事,将人性和人情之美融入多姿多彩的供电事业,照亮了、温暖着河坎子乡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世道人心……

26年来,这个供电所相继涌现出“朝阳好人”李才、“辽宁省道德模范”张清等先进典型,还创造了服务零投诉、队伍零违纪、安全零事故、综合指标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的好成绩。随时间推移,“一根扁担两端情,翻山越岭送光明”的感人故事,也在凌源乃至辽西大地悄然传开。

守望相助: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电网员工认真履职的钢铁责任,一头挑着服务十里八村父老乡亲的朴素情怀。

河坎子乡东梁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中。这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几乎与世隔绝,村民们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由于山势险峻,出入村落只能绕山而行,3.5公里的路程一般要走上2个小时左右。村民下山去县城,往返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家家户户逐渐形成了亲连亲、邻帮邻的独特地域文化。

“东梁沟唻山连山,盼着电工早进山。”这是东梁村的孩子们挂在嘴边的童谣。

今年32岁的东梁村村民任小刚回忆说:“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早晨都会到村口瞭望着,心急火燎地想看到供电所电工李才的身影,因为他总会从背囊里掏出一些好吃的分给我们。”

李才是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在1995年,他就成了负责东梁村的管片电工。当时在东梁居住的人家还有几十户,他经常去帮村民们检修,走东家串西家,很快就和村民们熟悉起来。他发现村民任兴革和妻子都患有佝偻病,连在平地上行走都困难,更不要说翻山越岭到乡里、县里了,平日里买药和生活日用品就成了这对夫妻最愁的事儿。

“我知道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求人,毕竟空手走在山路上都累得够呛,要是再背上一袋子东西那就更要命了。但他们的生活难处我不能视而不见啊。于是我主动跟他们说,以后你们缺什么就告诉我,我上村里检修就顺道帮你们带上来。”讲起20多年前帮助任兴革的往事,李才依然难掩激动,“当我把药和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一件件地从背包里掏出来交给任兴革时,夫妻俩感动得直抹眼泪……”

就这样,李才帮了这家帮那家,每次上山都不空手。为支持他的善行义举,妻子还特意给他缝了一个大大的背囊。每次上山检修,他都会把摩托车停在山脚下,扛起装着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物资的背囊,或走或爬两个多小时的险峻山路,汗流浃背地送到那些出行困难的老人家里。

2000年,根据辽宁省第一批农网改造规划,朝阳供电公司决定不计成本,将东梁村接入电网,由10千伏河坎子线东梁台区供电,并由河坎子供电所负责组织施工,为大山深处的东梁村民送去光明和幸福。

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进山的路,河坎子供电所员工只能采取“人抬肩扛”“骡马驮运”等方式,将施工用的电杆、电线等材料和器具一点一点地运送上山。

为了方便在运送材料的同时,不耽误给村民捎带生活用品,李才就把家里的扁担拿来,扁担的一头是施工材料或安全工器具,另一头则是给乡亲们捎带物资的背囊。就此,这根扁担成为连接河坎子供电所与东梁村村民深厚情谊的“连心桥”。

时间久了,一些知情者纷纷感言: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电网员工认真履职的钢铁责任,一头挑着服务十里八村父老乡亲的朴素情怀。

那年春天,在政府、电力员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远在大山坳里的东梁村终于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电”——村民们看上了电视,安上了电话,用上了电饭煲……村民任喜逢人便说:“咱也过上了好日子!”

东梁的山路,李才走了许多年,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2005年的大年三十。李才和同事张彪正在河坎子供电所值班,下午4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供电所的宁静。李才接起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个急切的声音:“我是东梁的任喜,我刚才在家接彩灯,突然就没电了,这大过年的,没电可咋办啊,你们……能来帮我们看看吗?”

“能!”李才果断应答,立即叫上张彪,背上工具包,冲进茫茫夜色中。陡峭的山路原本异常难走,再加上寒冬腊月积雪覆盖,更增加了行路难度。李才是河坎子本地人,走山路有经验,但城市出来的张彪就显得力不从心,一路跌跌撞撞,到了最难走的路段,为了安全,李才从包里掏出绳子,将自己和张彪的上半身绑在了一起。就这样,二人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暮色苍茫的大山里。正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但到了山上后,他俩棉工装内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经现场检查,原来是任喜接彩灯时,不小心导致线路混电引起跳闸。经过维修,很快就恢复了送电。二人又主动帮助任喜将彩灯接好,然后和满脸感激的任喜挥手告别。此刻已经是晚上7点多种,大山里漆黑一团,除了呼啸的北风,还有时断时续的狼嚎。他们打着手电,摸索着悬崖的石壁一步一步地挪下山,回到供电所时已是晚上10点。

在河坎子供电所,诸如此类故事不胜枚举。据粗略统计,从1995年到2022年的22年间,李才挑着这根扁担,徒步行走路程超过1万公里,用坏了20多个背囊,穿破了30多双鞋,骑坏了5辆摩托车。他的贴心服务感动着东梁村村民,也成了村民眼里的亲人。他也因此获得了“朝阳好人”“朝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凌源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大爱无声:“一根扁担”故事的另类演绎,“换作任何人都会下水去救人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2021年7月24日,一段落水儿童被救上岸的新闻,轰动了整个朝阳。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刚刚从河坎子供电所退休的张清。

当日,在河坎子乡碾子沟村的一处水域,3名小学生在河边玩耍时意外溺水。路过此地的张清,正巧听到了河道方向传来的紧急呼救声,他立即赶到事发水域,看到3名学生正在河水中挣扎,哭喊着救命,河岸上的村民束手无策、焦急万分。

危急关头,已经年过6旬的张清不顾个人安危,纵身一跃,跳入湍急的河中展开救援。

河道虽不是很宽,但水势却比较急,水中杂草丛生。张清跳进河中才发现,河水深不见底,不慎连呛了几口水。生死一线间,他凭借多年练就的水性,冷静作出施救判断:先救近的人,后救远的人。

张清在河水中一边大声向落水学生喊话不要惊慌,一边加快速度接近落水学生。此时的他,衣服被荆棘刮破了,手脚也被划出了道道鲜红的口子,而他全然不顾。为了争取时间,张清咬着牙努力调整平衡,拼命向落水学生游去。

游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名学生身旁,他一边安慰,一边迅速拽住孩子的胳膊将其揽入怀里,顺势用另一只手搂住孩子的腰部,一点点将其拽上河岸。紧接着,张清再次返回河中。由于河水又深又滑,没有任何抓手,张清把第二名学生推到岸边后,高喊岸上吓得发呆的村民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将这名学生拉上了岸。

最后一名落水学生,由于落水时间较长,加之落水区域相对较远,当张清再次返回河中,已看不见那名学生的影踪。在经过数次的往返救人后,张清的体力明显出现了透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终于在第7次潜入水底搜寻时,在河底发现了那名学生。

张清凭借最后一股力气将那名学生拉上了岸,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这名学生经过医护人员检查,已没有了生命体征,不幸遇难。而张清则由于多次下水救人,肺部呛水和劳累过度导致休克,晕厥在河岸上,当即被当地村民送进了医院。

经过治疗,张清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但他还是因未能将第3个孩子及时救出而感到惋惜与自责。被救的孩子及家长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住院的张清并赶来探望,当面感谢救命恩人。听到被救孩子家长的感谢,张清真诚地说:“其实,我当时什么也没多想,遇到这个事了,换作任何人都会下水去救人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救下落水儿童的事儿他本不想声张,可当各方媒体记者闻讯要采访他时,张清才不得不跟单位报告了这件事。

1960年出生的张清,是一名拥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2020年退休前,他一直在河坎子供电所从事台区经理工作,主要负责河坎子乡碾子沟、沙果子沟700余户的抄表收费及农网运行维护工作。虽说仅有700余户,但都居住在大山深处,从上一户走到下一户需要半个多小时,从早到晚不停歇,全部走完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

与李才一样,张清每次去山里检修前,都会把家里的扁担放在摩托车上,带上施工材料和上次检修时答应给村民捎带的生活物品,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1年。如今,他虽然人退休了,但那根扁担所承载、凝结、积淀、寄托、牵绊、萦绕的各种美好,以及由此生发并升华的“人性的热度”和“人情的温度”,随时都会迸发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特有的人情力量,随地都会散发出新时期国网员工自带的人性光芒。因此,他也获得了“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好人”“朝阳好人”等荣誉称号。

文化传承:“帮助村民解决用电及生活上的困难,早已成了我们供电所员工的习惯,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从未间断。”

多年来,河坎子供电所究竟用坏了多少根扁担已无法统计。为了留个念想,也为了传承朴素的为民情怀——让“人性的热度”和“人情的温度”连绵不绝,他们把其中一根扁担珍藏了起来,成了这个所唯一“有编制”的工具。因此,这根扁担,记载了河坎子供电所几代员工忘我付出、甘于奉献的美好过往,更有他们爬坡过坎、忠诚履责的精神传承。

每当有新员工到河坎子供电所报到的时候,都会有老师傅为他们讲述这根扁担的用途和故事,为后来人追忆一段段难忘的过往。

26年来,供电所员工几代更迭,但服务百姓的使命却始终如一。

2015年的夏天,徐立志刚刚当上东梁村的台区经理,就赶上了一场暴雨。那天,暴雨过后东梁的线路需要抢修,还要顺路给一户村民捎带农药。

那是他第一次去东梁,不太了解路况,就和同事直接上山了。他们沿着那条小路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没路了。大山里不比外面还有建筑物可以当坐标,真的是“一山放出一山拦”。他们只能这边走走、那边转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想着山里的村民还等待着他们上去维修送电,就急得一阵阵冒汗。

尽管已经过去了10年,但提及当年的往事,徐立志依然感慨地说:“想想也挺丢人的,第一次去东梁就迷了路。那天正当我们走投无路时,遇到了一位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他将我们一路带上了东梁。路上,他一直和我们聊村民和‘扁担电工’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不已。”

从2015年到2023年,徐立志当了8年东梁台区经理,说起东梁他如数家珍:“2015年我刚开始担任台区经理时,东梁村还有13户人家,30多口人。后来,由于交通实在不便,年轻人、特别是有条件的村民都陆续搬走了。到现在,梁上只剩3户人家、7口人,靠种地为生,村民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且身体都不太好。”

在保障村民用电安全的同时,徐立志把照顾这些村民的日常生活,当成了河坎子供电所电工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代缴电费,遇到有的老人没钱交电费,他们就自掏腰包给交(垫)上;还有给梁上的老人继续捎带吃、穿、用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种子农药、水果蔬菜……凡是生活中用得着的,都在他们捎带之列。

2023年10月,王海光成为河坎子供电所东梁供电区域台区经理。第一次踏上去东梁的山路时,出现在他眼前的突兀巨石、悬崖峭壁,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路难行、行路难”的滋味儿。但他十分珍惜前辈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信心十足地接过了那根承载着供电人奉献情怀与社会责任的扁担。

2024年4月,经国网凌源市供电公司分配,河坎子供电所领取到了第一架无人机,王海光担任飞手。每周,他都会带着无人机在东梁的山间进行巡检作业。

说起这架无人机,王海光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彩,“现在有了无人机,巡线真的比过去轻松多了,我站在东梁山下,通过无人机摄像头拍摄,就可以在遥控器显示屏上清晰地查看线路是否有安全隐患,从而实时掌握线路及设备运行情况,如果发现故障,就能第一时间上梁修复,能让我们更好地守护东梁村村民的幸福之光。”

清晨,王海光站在东梁村进山的山脚下。初升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他那顶蓝色的安全帽上,晶莹的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落在他手中握着的那根扁担上。

远眺群山,他感慨地说:“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拥有一架能载物的无人机,只要村民一个电话,就能把他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及时送过去,让他们的日子好上加好。”王海光的眼神里充满了神往与渴望。到那时,这根陪伴了河坎子供电人26年的扁担或许将彻底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扁担所独具的文化传承以及精神象征,却将和深山里的松柏一样苍翠挺拔、四季常青。

对此,河坎子供电所第9任所长冯林阁自豪地表态说:“为村民检修电力设施的同时运送生活用品,帮助村民解决用电及生活上的困难,已经成了我所员工的习惯,我们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根扁担所承载的锲而不舍的坚守和甘于奉献精神,早已融入员工们的骨子里,并不断地激发他们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勇创佳绩。就任以来,冯林阁以所为家,“节假日”这三个字已经淡出了他的脑海,他24小时吃住在所里,精心守护着大山深处那一盏盏幸福的灯火。他还充分将数字技术与日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研究出一系列供电所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供电所营销、生产各项指标水平,创造了从国网凌源市供电公司排名倒数第三,到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综合指标排名第一的跨越式逆袭。

有人说,河坎子供电所山林环绕,是朝阳最美的供电所,其实更因为,有一群勤勉务实、勇敢执著、善良坚韧的电力人,为这里保驾护航。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原本无路的大山上,他们舞动双脚,硬是在悬崖峭壁上、荆棘怪石间,踩踏出了一条意味深远的羊肠小道……

【采访札记】

26载寒来暑往、近万个霜晨雨夕,河坎子供电所员工用一根扁担挑起了朝电人的使命与担当,用默默坚守与忘我付出点亮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无言的大爱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与誓言。他们不仅仅是朝电人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更是国家电网人践行服务的美丽缩影。

国家电网,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李才”和“张清”这样普通又平凡的员工,才有了无垠田野间的辽阔春色,才有了繁华都市的欢乐生活。

与大山相融,与百姓相拥。

26年的执著,让我们看到了,这群战斗在电网最前沿供电人一往无前、倾情服务强劲而永恒的精神动力;26年的坚守,让我们懂得了,国网人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们都会“依然一笑作春温”;26年的传承,让我们预见到,那群工作在大山深处的光荣团队,一定会在电网延伸到的每一寸土地上,不断续写铁肩担重任、扁担送真情的暖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