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衙门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朝外看,可以看到世态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着衙门运转。看不懂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衙门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

现在,我的老朋友张程就选择站在衙门口,对着读者诸君大谈特谈古代衙门和官场中人。他谈了衙门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员轿子的规格,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在逻辑上紧紧相扣,最后组成了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书。书名就叫《衙门口》。这里面的内容,表面上都在谈古代官场,谈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它在谈衙门在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谈了古代中国人对官场的追捧和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卷,《衙门口》就直言“科举考场通向官场”,古代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就是对官场的痴迷,接着分章节介绍了古代人该如何进入官场,进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生了。

之后,书中辟出三章,介绍在衙门里流传的“官场病”、“衙门规律”和从古代笔记、小说中挖掘的官场案例。如果哪位读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嵌进去,说不定能过一把在古代当“官老爷”的瘾。我以前看到过不少讲古代官场的图书,其中多数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凑或者“编著”的,内容不忍细看,更不能当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们的大作,一写出来就准备束之高阁,或者当做“著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数读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

但是,张程这本书不同,既通俗又不失严谨,既扎实又不枯燥晦涩。张程是北大政治学科班出身,又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历史作家,写的东西有学院气,又照顾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不是为了写衙门而写,而是想把衙门写好,把衙门里的古人写活,从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来给摇旗呐喊,来说服读者、吸引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这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能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柿林总总的衙门之间”。我特意闭上眼睛回顾了一下刚刚浏览的内容,还的确有那么一点“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

这趟“徜徉”的感觉是沉重的。衙门制度(官僚制度)是我们历史的一大特产,这个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样明显。“腐败就是政治的顽疾,像癌症一样无法根治”、“官衙的后门直通造假工厂的正门”。论资排辈的升迁环境,也迫使官吏们要少做事、少出错,争取‘无灾无病到三公…、唯上和圆滑的古代官风、恋栈不去的老官僚等等,无不指出古代官场的弊病。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弥漫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潮。由此,这本书深入到了社会层面。张程最近从社会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变迁。这也是现在历史图书市场的一大写作趋势。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