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微风阵阵,浓郁的麦香在田野间弥漫,与蛙声蝉鸣、映日荷花共同预示着丰收的美好。

吃过早饭,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走向自家后院机械停放场,只见几十辆大型农业机械整齐排列,合作社社员们正忙着为这些农机具检查、维修。

“李班长,今天上午收割麦子的机械都准备好了吗?”看到合作社农机班班长李宗超正在检查农机具,杜焕永走上前去询问。

今年30多岁的李宗超已经在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了10多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机械手。“三夏”期间,他更是格外上心,每天都早早来到机械停放场,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机械,生怕哪里出了纰漏。

“您放心吧,我们对所有农机具都提前进行了维修保养,就等着它们大显身手了。”李宗超回答道。

“走,咱们这就去试试。”杜焕永和李宗超一起走向一台收割机,一跃而上坐进驾驶室,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缓缓进入麦田。

夏日长,麦收忙。金色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下镰”、秸秆打捆机“善后”、拖拉机牵引整地……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正逐渐被机械化作业的便捷所替代。

声音爽朗、利落干练,是杜焕永给记者留下的印象。“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守田间地头,带动乡亲们学习技术、发展农业。”杜焕永说。

今年50岁的杜焕永是滑县万古镇杜庄村人,与农业打了几十年交道,对脚下的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2012年,杜焕永从天津返回家乡搞起了种植业。2013年,杜焕永成立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本村和邻村10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来土地,准备大干一场。

没想到的是,第一年杜焕永就栽了跟头。“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产量上不去,再加上人工费用高,合作社就赔了钱。”杜焕永回忆。

“发展现代农业,光有梦想和热情还不够,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培养职业农民。”杜焕永说,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科学的管理加上相应的机械配套,才能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生产水平。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杜焕永多次外出学习种植技术,考察大型农业机械,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购置130余台(套)现代农业机械设备。

“过去是铁犁牛耕,一名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一亩小麦。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多亩。”杜焕永仔细地介绍起农机具,“这是自走式喷雾机,这台翻转犁能为农户一亩地节省30元的成本……”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不仅有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粮食烘干塔等农机设备,还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既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又极大提高了田间作业效率。

“去年我又购买了精量条播机,能将作业效率提高50%。这季麦子就是精量条播机播种的,你看这麦苗长得多齐整。”杜焕永自豪地说。

如今,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为包括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土壤改良、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粮食收储和农产品销售等在内的农业生产多元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作物种植托管服务。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入社农民1500余人,年机械化服务面积超5万亩,服务农户2800多户。

“种好田靠什么?”记者问。

“归根结底还是靠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型人才,以及愿意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的创新型人才。”杜焕永说,他们打算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大家一起种好粮、多产粮。

在杜焕永的影响和带动下,杜焕永的儿子和儿媳也返乡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新员工。

这两年,在稳定合作社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杜焕永也开始尝试新领域。比如,划出500亩地,种上了花生、辣椒、谷子、红薯等作物;合作社增加了花生油、干辣椒、小米、粉条等产品品类;销售渠道上,杜焕永更是尝鲜线上销售,专门组建了电商团队。

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田网、路网、观光网相融成片,如今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新农人”队伍。“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成就人生梦想。”杜焕永说。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