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两岸智库论坛6月14日在福建厦门举行,两岸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融合发展与台湾机遇”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赵建民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阐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三大巨变,并就如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观察者网获授权整理、刊载演讲全文,供各位读者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讲/赵建民,整理/观察者网]

看过去几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演变,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会有很深刻的感受。

经过几十年共同的努力,两岸在许多方面都出现非常惊人的成就。比如说,台湾经济体量并不算大,可是两岸贸易额去年将近2700亿美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台湾获得1300多亿美元的顺差。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人员的交流难免被减,而在两岸交流最繁密的时候,彼此来往的人员交流达到近1000万人次。

可是,这些规模巨大的经贸、人员交流,好像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成果,反而大家现在心灵似乎更遥远了,各方面的发展也出现一些瓶颈。

·两岸关系出现三大巨变

就我个人感觉,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出现若干问题,而在关系方面,基本上有三个巨大的转变。

第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两岸之间风向的变化。

过去我们都说“两岸和平红利”,我记得2011年还提到过“两岸和平协议”,那时候我还在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服务,那都十几年前了;而现在,在两岸之间,在大陆、台湾内部,连谈“两岸和平”这四个字都很困难,这真的是令人情何以堪。

过去经贸是两岸关系最大的“枢纽”,我们希望也相信它能流动,让整个两岸关系带动它向前发展。可是现在,好像大家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经贸的红利。我们经常提醒政府,说两岸经贸、大陆市场及我们在大陆的投资,对台湾而言经贸利益巨大,会让很多人受惠或受害。虽然如此,但是比如说最近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又有134项项目的关税减让中止了,台湾方面似乎也感受不到这样的一个经贸红利中止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它是一定会带来影响的。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制度不一样,台湾在经济发展、政治多元化方面起步较早,可是中国大陆体量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浑厚。两岸交流,一开始大家都可以彼此欣赏,看到对方的丰厚文化底蕴,更是可以看到对方进步的地方。可是现在,两岸的民意比较敌对,两岸的小网红们经常在网络上互相吐槽彼此,比较少有机会真正地去体验对方各方面发展如何。

与此同时,感觉两岸现在对彼此都有内部防范,对两岸交流的防范力度似乎也都相对大点。台湾方面通过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比如“国安五法”的修订,而大陆法律里也有自己的相关规定。

总体上感觉,两岸之间的风向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更不要说政治方面的干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巨大的转变,就是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

美国过去在两岸关系里扮演一个相对持平的角色,它不希望任何一方做出比较激烈的动作,因此在两岸和平里边维持一定的立场。而现在,因为地缘政治冲突的变化,美国方面看起来更支持台湾“抗中”,这就使得三角关系或者说两岸和平的基本动力受到很大的侵蚀。

同时,美国在新的地缘政治对抗里,希望跟中国大陆在某些方面进行产业脱钩——不是全面脱钩,而是某些方面,如高科技领域。这也使得台湾在两岸经贸跟美国之间出现一些重大的拉扯现象。

第三个转变更明显,就是两岸实力的转变。

两岸实力的转变,使得台湾方面积极规划两岸交流的信心大不如前,更多政治人物看起来更多思考的是怎样自我防御,而不是如以前那般积极地规划促进两岸交流互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