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承书想带着一家人从美国离开,已经到码头了还被蛮横拦下,对方声称,你走可以,你的美籍儿子必须留下来。
1949年,远在美国深造学习的王承书全家知道了新中国成立的事情,激动之余他们想快点回到祖国的怀抱,于是便马上开始收拾东西。
美国方面却并不想放刘承书走,因为此时的她不仅是顶尖的物理人才,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所以美国人希望她能继续留在美国做研究。
但是王承书却自愿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渥生活,想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一遍遍向美国方面打申请,但都被美国以各种原因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承书只能开始了漫长等待,并且在这期间不断将一些书籍和资料装箱寄回北京,为以后的回国做打算。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小时候的她便对数字十分感兴趣,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与当时大部分女子不同,她十分热爱数学和物理,并且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随后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到燕京大学物理系,也正式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1939年,她与同为物理学家的张文裕成婚,按理说她应该结束学术生涯回家相夫教子,但她却坚决不这么干。她表示不需要丈夫养活自己,她有工作,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她依旧遨游在学术海洋,并且认为女性的价值不应该和结没结婚划等号。丈夫也十分赞同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1941年她获得了美国的奖学金,并且前往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留学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她师从呼伦贝尔,并且开始在气体运输理论方面的研究。她本就十分热爱物理,平时又很下功夫,很快就和老师研究出了震惊物理界的“王承书-呼伦贝尔方程”,一时间,她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人才。
就在她的研究事业马上进入巅峰的时候,却突然表示要回国,原因则非常简单,那便是新中国成立了。
但因为美方的阻拦,一直到1956年她才被允许回国,但依旧在港口接受了非常仔细并且粗鲁的检查。当时工作人员表示:她和丈夫可以离开,但是美籍孩子必须留下。
王承书自然不会同意这个要求,于是儿子的美国国籍当即不要了,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作为顶尖人才自然要为国家作出贡献。一开始中央希望她可以投入到热核聚变研究,当时我国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也意味着她需要放弃自己之前的物理事业。
但她答应得十分干脆,表示祖国需要什么自己就干什么。随后她前往苏联进行学习,并且翻译了很多本相关文献著作,大大推动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然而1961年,钱三强找到她,表示我国如今铀浓缩方面的研究十分紧迫,希望她能再次转行进入这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则十分平静地说“我愿意”,但这次任务十分特殊,甚至需要对家人保密,隐姓埋名长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就这样,她“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投入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开发,成为当时少有的女性研究员。
未来能够加快脚步,她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整个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1964年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隐名埋姓投入到相关研究之中,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这些年来,她除了做出了研究,还教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但仍坚持用放大镜阅读文献。
1994年,王承书因病去世,去世前她将自己的所有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另外的七千多元则作为她最后一次党费。
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她的生平也被写进了课本,几十年来她所做出的贡献也终于被大众所知。
#历史故事#
参考:
“原子弹功臣”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韩扬眉
中国科学报2023年/7月/4日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