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月,中国抗战史掀开了激动人心的一页: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对日军发起大规模空降作战,驻印军新编38师以悍不畏死的精神与出色的战斗素养,经过一个碉堡又一个碉堡的血战,终于成功夺取日军设在孟拱的丛林机场。

战火硝烟尚未散尽,战士们已经就地开饭了。

空投麻包当中的白米饭余温尚在,大家纷纷摘下头上的M1钢盔当餐具,挖出白饭装得冒尖,再用刀划开罐头肉的马口铁——弥漫的肉香味令人迷醉。

一辆吉普车悄然开到机场,最喜欢在有枪声地方活动的印缅战区盟军总指挥官史迪威中将跳下车,先是双手捧起地上的泥土亲吻,然后愉快的挤到士兵群中,用有些生硬的中国话开着玩笑。

这时勤务兵端来了葡萄干烤面包、果酱、火腿片,却被史迪威一股脑的分给大伙抢着吃,自己则是毫无顾忌的掏大米饭、罐头肉,吃得肚儿圆。

这让勤务兵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总指挥官平时吃的可是比鸟还少呢!

史迪威虽然对国府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但却对远征军驻印军的士兵赞不绝口——虽然他有时候也会被吓到,比如不久之前有士兵将日本军官的头颅割下来,用木杆挑着游行,高呼“以血还血”……

自史迪威担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总指挥官之后,他尽可能的利用个人职权为驻印军提供各方面支持,其中不但涉及到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伙食水平。

01

如拿破仑所言:“士兵是靠肚子行军打仗”,在战场当中伙食是与武器装备同等重要的,甚至能够直接左右战争胜负。

在抗战当中,国府军政部制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天大米/面粉22两,鲜肉2两/罐头肉4两、青菜1斤/咸菜2两、豆油2钱、食盐3钱、酱油4钱、白糖5钱。

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执行到位,原因有两点:第一,财政军费短缺;第二,层层贪腐克扣,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由此导致除少部分嫡系部队之外,其他大部分部队不但吃得不好,甚至连吃饱都是奢求,基本都是一天上下午两顿饭,主食8两大米,副食能有咸菜就是烧高香了,罐头肉想都别想,所以普遍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

而即使是嫡系部队,伙食水平也是非常一般,平时很少见肉,最多也就是每天吃三顿饭,菜是青菜萝卜,用猪油煮一下,就着米饭能凑合着填饱肚子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一支军队却是例外,伙食标准不要说与国内相比,就是放眼当时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即中国远征军驻印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而之所以能够享受高规格的伙食标准,完全是凭本事打来的。

话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完全是压着盟军打,在东南亚四处点燃魔火,盟军光是被直接俘虏的就有十多万人,由此产生兵员不足的问题。

甚至英军直接患上了“恐日症”,经常是望风而逃。

而中国抗日战场上,因为东南沿海失陷,外来援华物资运输完全依赖于西南滇缅公路。所以,中国迫切需要保障滇缅公路运输线的安全。

英美属于是有装备物资而缺人,中国是有人却缺乏装备物资。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孙立人将军带领新编38师打出了极为漂亮的仁安羌大捷,正面击溃日军第33师团主力,解救一个师的英军以及多国记者、外交官、传教士等,名动天下。

但是有英军这个猪队友在,在协同作战当中基本都是一触即溃,把中国远征军坑得尿血,最终全线失利,远征军一部分撤入国内,还有一部分撤往印度。

英军在撤退时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战车、大炮、机枪、图囊、电台全都不要了,甚至衣服、被子、蚊帐都扔了,为图轻松穿一条裤衩跑到印度;而中国远征军新38师却退而不溃,甚至连重机枪、迫击炮都扛到了印度。

这让缅印战区盟军总指挥史迪威中将大受震撼,于是给缺衣少食的远征军送来大米、蔬菜、肉罐头。

虽然大米是印度当地的长粒籼米,口感远不及国内大米。但对于这些吃惯了陈年老米的中国士兵而言已经非常满足了,都是棒小伙,既然米饭不限量那就放开造吧,三天能长一圈肉。

02

在新38师撤到印度之后,以此为班底,加上新22师以及从国内征召的大量青年学生兵,组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驻扎在兰姆伽。

兰姆伽本是印度东北部哈尔邦的一座城镇,根据中美英三国达成的协议,将兰姆伽及其周边地区划定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基地大本营,由美方负责提供军事训练与装备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史迪威亲眼见识到了中国远征军的能力素养,所以才说服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部在兰姆伽不断下重注。

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出人,美方出武器装备——反正花旗国不缺这些东西,正好可以减少自身士兵伤亡。

很快兰姆伽就建立起来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包括战车学校、汽车学校、通信学校、工兵学校、炮兵学校、指挥学校、后勤保障学校,等等。

在兰姆伽的美教官数量超过七千人,而在此受训过的中国官兵更是多达十万人,被称为“驻印黄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姆伽参训结业典礼

在兰姆伽的远征军驻印军广大官兵,不但被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看花了眼,同时也被伙食水平给深深的震撼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驻印军的后勤补给执行标准是对照美陆军,但又有所区别,最明显的就是主食——毕竟中国士兵吃不惯面包。

军营日常伙食的主食是大米、白面,副食是蔬菜(土豆、洋葱、甘蓝、胡萝卜)、肉罐头,较少有鲜肉,这是因为印度本地无法提供这种量级的鲜肉供给,而当时冷链运输条件更是有限。

所以肉类是以罐头为主、鲜肉为辅。

鲜肉属于不定期供应,时有时没有。还有就是黄油、牛乳等,但远征军官兵对此完全不感冒,认可扔了也不吃。

而罐头则是既有牛肉罐头,也有午餐肉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肉罐头是腌制的咸牛肉,有些干硬,口感并不好;而

斯帕姆

午餐肉罐头更是被花旗大兵嫌弃得不行,以至于编排出了无数的讽刺段子。

但在中国士兵这里,以前喝稀粥都跟不上溜,还要啥自行车啊……

尤其是牛肉罐头,把咸牛肉挖出来用水泡过,然后倒入锅里与土豆一起煮得稀烂,出锅之后一勺勺的浇在白饭上,喷香!

饭量小的士兵也能一顿干上五七八碗。

美教官对于这种做法也是十分认可,经常混过来一起开饭——兰姆伽基地之前其实是意大利战俘营,英军在此雇用过一些土著厨师,后来被美方留用,结果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驻印军的罐头肉完全是敞开供应,每天发一个,根本吃不完。开始时候还会省着吃,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这东西不可能一直供应,不符合固有的生活常识,所以把省下来的藏在床铺下面。

后来发现常识就是用来打破的——天上黑压压的美陆军第14航空队C47大型运输机,起降轰鸣声昼夜不停,填满了一个又一个无比巨大的仓库——实际相比本土生产能力,运过来的物资只算是九牛一毛的毛尖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吃肉已经吃到腻,索性拿出一些找当地人换蔬菜。甚至有老兵每到周末,就拿着罐头肉乘坐吉普车去往50里外的达可瓦城,做一些不可言说的消遣……

而年轻的学生兵们对此却是看不惯的,他们周末没有训练科目时,基本都是看电影、看书,或者是坐在山坡上发呆。

03

李宝林,湖南祁东人,1942年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号召下投笔从戎,是典型的学生兵。

其出身于乡村中小地主家庭,家境尚可,否则也没有条件一路读书升学。但即使是这种家庭,在平时也只是能吃饱而已,细粮、粗粮掺和吃,肉更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

而在兰姆伽,大米白面敞开了吃,仅此一点其实就已经超过了当时国内绝大部分人,更不用说还能吃肉吃到腻——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说破大天也没人会信。

据李宝林回忆,当时身边很多同袍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就这么个吃法,以后到战场上打鬼子不卖力就是没良心。”

而更让李宝林大开眼界的是:在主食、副食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零食,包括巧克力、硬糖果、速溶咖啡、糖衣花生、葡萄干、橘子饮料粉。

这在当时实际是属于B类5-in-1口粮,每5人每天领一箱。但是由于后勤补给加入了原本不存在的大米、白面、茶叶等,导致口粮发放打了折扣,当时基本是每5人每三天领一箱。

但也足够官兵开洋荤了,以前哪见识过这个……

只是其中的巧克力一点都不好吃,不用说中国军人,就是花旗大兵自己也吃不惯——据说是故意做得难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一样——可乐,是无法拒绝的味觉享受。

实际可乐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但仅限于上海这种大都市,所以绝大部分驻印军官兵在此之前都没接触过这东西,像李宝林这种学生兵,也仅仅是听说过而已。

而在二战当中,可乐一直都是花旗大兵的重要补给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驻印军补给的可乐不论是数量还是及时性,显然都是无法与花旗大兵相比,毕竟人家才是亲儿子。

但也不是没有。

开始时候大家都对这玩意十分好奇:苦甜苦甜的,还有汽儿顶着,喝完总是忍不住打嗝,所以普遍认为赶不上茶叶。

奇怪的是在喝了几次之后,相当部分的官兵都沦陷了……

在后勤补给当中,因为美方当时军队也在急剧扩充,太平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烟草供应一度不足,所以并未给远征军驻印军提供香烟。

而驻印军也不好意思去主动提——在他们看来,这种后勤供给已经顶到南天门了,再提香烟就是不知好歹,毕竟属于非必需品。

直到有一次史迪威亲眼目睹了一个驻印军士兵在抽卷烟,散发的却是难闻味道。

于是问:“喂,伙计,你抽的是什么烟?”

官兵蹲下来从地上抓起一把树叶:“报告,我抽的是落叶烟……”

史迪威愣了一会,然后驻印军就开始有香烟抽了——由英方负责解决。

团级以上抽的是“大炮台”,每天一桶(50支);低级军官抽的是“保罗”,每天一包;而普通官兵抽的是“白象”,同样每天一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事实证明,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也没有白享受这种待遇,从印度兰姆伽训练结束之后,有如猛虎出笼。

平时沉默寡言,但是见到膏药旗马上就进入拼命状态,全都杀红眼——这让美教官很不理解,于是有人和他们解释:“对阵的日军第18师团,是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主力。”

在拉加苏、孟拱等一系列战役当中,远征军新1军的新38师、新22师彻底击溃号称“森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而日军第55师团也是损失惨重。

总计击毙日军2.5万人,敌酋水上援藏授首。

但自身也伤亡2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