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又是一年父亲节。

梁文道说:“父亲一职从来不曾这么受到重视,除了在这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过去,我们总是各种忙,一分钟都舍不得花在父亲身上。

只有一些特殊时刻,才骤然想起,自己错过了父亲太多太多。

就像作家林海音,只有当看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才忽地想起关于父亲的一切。

花儿落下的这一刻,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多年前的往事,也似被风吹落的花瓣迎面而来。

从来没为父亲写过什么的她,提笔写下了一篇散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章里,她像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小时候,重新做回父亲疼爱的小姑娘。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读不懂父爱的。

只会觉得他严厉、啰嗦、固执……留给自己的多是不堪与疼痛。

直到有了阅历,直到也为人父母后,才渐渐明白了父亲那份良苦的用心。

父亲节到了,再次翻开《爸爸的花儿落了》。

那些年轻时无感的文字,如今读来却是泪流满面。

1

父爱,是打在身上的鸡毛掸子

贾平凹在《关于父子》中写道:

中国的传统里,有严父慈母之说,所以在初为人父时可以对任何事情宽容放任。对儿子却一派严厉,少言语,多板脸,动辄吼叫挥拳。

不单是儿子,严肃的父亲对晚辈向来不苟言笑,活像拿着戒尺的老夫子。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也不例外。

文章里,林海音是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天真烂漫,调皮得很。

上学时,她非常贪玩,还有赖床的毛病,经常因迟到罚站。

一天,英子正挣扎着起床,发现外面下起了暴雨,索性直接躺回到床上。

可还未等她睡去,就听得“咣当”一声。

父亲气呼呼地推门进来,瞪着她就是一句吼: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见英子不挪窝,父亲又抄起鸡毛掸子,把她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说什么也要她马上起床,哪怕下刀子也得去上学。

但生气归生气,父亲还是给英子叫来了车,目送她出门。

等到了学校,英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却意外地发现,父亲竟也跟了过来。

她本以为自己会继续挨骂,但父亲却没说什么,只是打开包袱,拿出她的花棉袄给她穿上,又给了两个铜板,让她自己买点吃的。

英子惭愧地低下头,匆匆擦干泪水,便跑回教室上课去了。

很多年后,林海音念及此事,感慨地说:“父亲溺爱我,也鞭策我。”

从那次之后,她再也不敢赖床,回回上学都去得最早。

她好像一下子就懂事了,不再只顾着偷懒,也不敢再蹉跎岁月。

在父亲的棍棒下,英子脱去了顽劣的皮,慢慢变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姑娘。

不得不说,父亲的管教是有点“硌人”的。

他们冷峻的面孔,时常令人不寒而栗。

可等长大后懂事了,你就会明白,父亲的严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全。

打在身上的鸡毛掸子,训斥在耳边的责骂,都是对我们的雕琢。

就像莫言说的,他一听见父亲咳嗽都怕得要命,但没有父亲,自己长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中国式的父亲,忘之俨然,即之也温。

他们把孩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狠狠管教,又常常牵挂。

别怪父亲总是凶巴巴,他盼着你好的心,比谁都急,替你的打算,也比任何人都远。

这就是父亲,宁愿你被他教训得哭鼻子,也绝不能看你将来被生活欺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父爱,是耳边琐碎的叮咛

父亲,有时候也是善变的。

他们常常故作严肃,可一旦啰嗦起来,也很是婆婆妈妈。

文章中,林父的确凶巴巴地出场,但细细读来,又发现他也有极温存的一面。

英子小学毕业时,父亲已身患重疾无法下床,被肺病折磨得喘不动气。

可就算如此,在女儿参加毕业典礼前,他还是用尽力气一连叮嘱了很多话。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一时间,他好像在紧张地同时间赛跑,无论如何也要把话一股脑地嘱托完。

父亲就是如此,可以冷静地对待所有人,唯独对待孩子,总能令他乱了阵脚。

即便孩子已经长大了,他还是处处放心不下,恨不能一时三刻地紧紧盯住。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写的。

朱自清已经成家立业,完全能独当一面了,父亲送他去离家时,还是唠叨个不停。

一会儿嘱咐他路上小心,一会提醒他天凉了要添衣,一会示意他口渴了就吃点橘子……

仿佛,少说一句,孩子就会出什么岔子,少思虑一处,孩子就得吃一些苦头。

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比你更知生活的艰难,人心的叵测。

他自己受多大罪都无所谓,却见不得孩子吃亏上当受欺负。

尤其是老了以后,父亲会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他怕不能陪你太久,怕自己没本事为你托底,更怕你过上不快乐的生活。

如果不能用身体护你周全,他就只能把所有的爱意,都藏进唠叨的叮嘱里。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亲话开始变多了,请不要嫌弃,也不要不耐烦。

那些啰嗦和唠叨,背后都是满满的父爱。

千言万语,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太过在乎你。

3

父爱,是说不出口的心疼

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看,英子似乎过着无忧无虑的小日子。

可事实上,她也经历过急剧的动荡。

她出生那年,林焕文生意失败,赔光了所有积蓄。

为了找工作,他从日本返回台湾,又从台湾转到北京。

连年的迁徙,使得英子难以适应,常常闷闷不乐。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想尽办法逗英子开心。

他知道英子爱吃石榴,就在庭院里栽种石榴树;知道小姑娘喜欢花,还多种了几株夹竹桃。

金秋八月,石榴眼见成熟,可英子却闻到院子里有一股股刺鼻的气味。

她像小侦探一样找来找去,终于发现原来是父亲“闯的祸”。

为了让树结出好吃的果实,父亲竟用了一种叫“麻渣”的肥料。

正是这东西,搞得满院子臭烘烘。

英子拉来父亲对质,父亲腼腆地笑了笑,赶忙摘下一颗石榴给女儿赔罪。

看着父亲又局促又可爱,英子积攒已久的烦闷顿时消散。

多年后,当父亲永远离开了她,这一幕,仍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长存林海音的心中。

在举目无亲的日子里,在无数个凄苦的深夜里,她总会想起那一枚酸甜的石榴。

那是父亲专门为她种的石榴,藏着父亲说不出的关切,和那不易被察觉的爱。

就像李宗盛歌里唱的,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父亲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他们很少说我爱你,也羞于如此直率的表达,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

他们只会躲在暗处,偷偷观察你,揣测你的心事,估摸你的喜怒。

你一开心,他们心里偷着乐,你一皱眉,他们便慌了神着了急。

要知道,儿女所承受的一切,在父亲那里往往是要加倍的。

父亲就是藏在孩子身后的超级英雄。

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只觉得他平平无奇,可一旦你遇到了什么难关,他们总会挺身而出,护你周全。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只要有他在,就不会让你承受半点伤害。

4

父爱,是逼你长大的心狠

林海音笔下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是个“狠心”的人。

尤其在锻炼孩子这件事上,可以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文章里写道,林父安排英子一个人去东交民巷的日本银行存钱。

这本不是什么难事,但想存钱就得和小日本打交道。

不仅要写复杂的寄款单,在一路上还得谨防扒手偷钱。

英子想想就头大,磨磨蹭蹭地不肯出门。

但父亲却一点也不松口。

他郑重其事地说:“英子,家里你最大,去闯练闯练,不要怕!”

听父亲都这么说了,英子也只能大着胆子,去日本银行把事办了。

父亲逼她“闯练”出了勇气,而这份勇气也一次次照亮着她人生的至暗时刻。

几年后,林父病重,英子被家人带去医院,与他做最后的告别。

小小的英子完全是懵的,呆呆地站着,哭不出一滴眼泪。

直到父亲走后的某天,不经意间看见父亲种的花落了,她才猛然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从那之后,她开始肩负起照顾母亲和弟妹的责任。

读完小学,她报考了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便竞聘到报社,做各种采访工作。

战乱年代,这份工作异常艰难,不是遇到麻烦,就是被人刁难,甚至会遭遇险情。

但英子从不妥协,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朝着自己的理想大步向前。

等熬过艰苦的岁月,终于,她代替父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直到这一刻,她终于体会到了父爱的深远,明白人活着就“不能怕”。

成长的路上,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多的是坑坑洼洼和一路泥泞。

一直怕,一直躲,你将永远待在原地踏步。

父亲也想永远守护着你,可生活多磨难,岁月不饶人,你会长大,他也会老啊。

为了你能独当一面,他只能忍着泪把你推入风雨中。

推远你的那一刻,他比谁都不舍,却也比任何人都坚定。

他给了你生命,更要你长出铠甲。

好让你在没有他的日子里,依然能活出个样子。

好让你足够坚韧、勇敢,哪怕以后没了父亲的庇佑,也不再惧怕任何刁难。

林海音还曾在文章中,写过很多关于父亲的片段。

战争来了,父亲带着全家人四处避难;

天冷了,父亲向往来的骆驼队买炭;

一家老小的吃喝,孩子们的学业,亲朋间的往来,也都全靠父亲筹谋打算。

但幼年时的她,只向往外界的五光十色,想的念的从来没有父亲的半点事。

直到花落的一瞬间,她才恍然察觉到,原来父亲曾那么深切地爱过她和那个家。

拥有父爱是一辈子的事,但察觉到父爱,往往只是一瞬间。

幼年时,我们急着长大,长大后,又处处瞧不上父亲。

可等你为人父母后回过头再看,你会意外地发现,父亲原来一直都在你身后。

你会心底酸楚,你会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从未缺席,他的爱早已渗透进你的人生。

《父与子》中,有位老爸对儿子说:

“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儿子,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

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儿子。”

这个父亲节,你不妨也勇敢点,对父亲说一句:

“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爸爸,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爸爸。

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爸爸!”

点个赞吧,祝愿全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愿你们余年无忧,顺遂安康。

作者:洞见·瑾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