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10日黄昏,江苏泗洪县东北曹庙乡的一个山村里,乌云低垂,战马嘶喑,新四军9旅旅长韦国清看到血迹斑斑地躺在简易担架上的26团团长罗应怀,小跑两步走过去,焦急地问:“我们的小鬼班呢?”

罗团长伸出右手,艰难地行了一个军礼,哽咽着说:“报告旅长,战斗太艰苦了,最后关头,我只能把小鬼班全部顶上去,他们一个个都是好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国清抚了抚罗团长受伤的部位,示意他继续躺下。可旅长的问话却仿佛一柄沉重的铁锤,狠狠地敲在罗团长的心坎上,他的双眼不禁盈满悲痛的泪水,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充满稚气却又坚定地走向战场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身影。

自新四军进入苏北建立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以来,当地的老百姓终于从日伪军的铁蹄中喘过一口气来,备受践踏的土地慢慢复苏,踊跃参加抗日队伍成为农村青壮年的第一选择,抗日打鬼子迅速在十里八乡形成浪潮。

在这一股股浪潮中,一批因日寇入侵而失去亲人的孤儿特别显眼,他们双眼蕴含着仇恨的目光找到了各个新四军的驻地,但一个个才十来岁的孩子,谁也不敢轻易答应接受他们加入革命的队伍,毕竟新四军是要和日伪军面对面作战的,流血牺牲随时可能发生,绝不能让这些历经苦难的孩子再受苦啊。

孩子们却不依不饶,他们一个心思想加入新四军,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几经周折,问题摆到了时任新四军9旅旅长的韦国清面前,经过研究,他最后同意接受这批孩子的加入,把12个人全部编为一个班,列入26团编制,主要承担侦察、通讯等隐蔽性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韦国清旅长和罗应怀团长的亲切关怀和亲自训练下,“小鬼班”很快成为了根据地的一道闪亮风景:

他们虽然个子小力气不大,但训练时却特别能吃苦,悟性也特别好,基础的战术动作几乎是一学就会,班组配合战术也演练得像模像样,即使与正处盛年的战士相比,战斗小组的威力也不容小视。

他们活跃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细心地观察进出的人员,不时对可疑人员进行盘问,不仅抓住了一个试图向日伪军通风报信的“二流子”,还发现了一个走路不正常的可疑人,报告上级后抓获了日伪军派出的一个特务小组,避免了根据地可能的重大损失。

韦国清旅长和罗应怀团长都把他们当作“香饽饽”一样对待,从来没有安排他们直接承担战斗任务,计划等他们长大一点再作为干部分配到班排去。

然而,战场的形势扼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机会,1942年11月,日军纠集10000余人的部队,配备飞机坦克和骑兵大炮,挟带着部分伪军,对新生的苏皖边根据地开展了“五路大扫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来势汹汹、人多势众、武器精良的敌人,我根据地军政首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先避敌锋芒,军民一起动手实施“坚壁清野”,主力部队主动跳出敌人的“扫荡圈”,根据地仅留26团与敌人周旋,吸引敌人,待主力部队到达预定位置后再行突围。

接到命令的罗应怀团长与前来扫荡的日伪军保持不即不离地接触,利用熟悉的地理条件,不时埋伏在某处草丛放一排步枪,或者占据一处至高点以机枪扫射敌军,等敌军靠近即主动撤离战场,历时20多天都没让敌人“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