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砖文与篆刻

蔡大礼

篆刻,顾名思义是以篆书为素材、古代印章形制为依托,通过金石锲刻进行再创作的传统艺术形式。因此,篆书的取材与学习,对于篆刻家而言是一项基础功课。

中国历史上的篆书时代可以追溯至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被应用的殷商时代,其后文字不断演变发展,又先后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篆书在秦始皇以小篆为标准实施“书同文”的政令之后,就确定了书写的基本法度与规则,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古老而神秘的上古篆书一是传世的总数量不多,二是写法多变难以识读,三是能够直接取材用于篆刻创作的文字数量更加有限,这也成为当代人篆刻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困惑。依我个人的创作实践,也曾感觉到文字(篆书),特别是印化的篆书资源非常之少,比如最方便好用的“缪篆”,查检常用的《汉印分韵合编》有大量的字例付之阙如,而先秦文字因时代差异又多不能用,只好以楷法改写拼凑,深陷基本素材的“文字荒”,所以如何拓展文字取材范围显得分外重要和急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大礼 篆刻“且共梅花住一山”

于是,现代考古学的成果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先从秦汉这个断代入手,砖、瓦、泥、陶、金、石都是值得开发的文字宝藏。仅以砖文为例:砖是秦汉时代重要的建筑材料,以黏土烧制而成,用于宫室、城墙、道路、墓穴等建造工程。古代设有专业的官署负责砖的烧制,主要为保障宫廷与政府机构大量的用砖需求。为保证砖的烧造质量与明确责任,大多数的砖在脱坯时要打下文字印模或手工押记,这也是“物勒工名”的传统。现今留下的砖文,主要可分几类:

一是记名类。如官署、年号、职名、地名、人名。

二是标记类。如数量、方位、尺寸等。

三是吉语类。如与天无极、延年益寿、万岁不败等。

其他还有墓志、地券等特殊形制。

砖文的书体以篆、隶、楷三类为主,而书体更多地表现出过渡阶段篆隶融合、隶楷融合的样貌。最有代表性的篆书多以缪篆的形式书写,与其时流行的摹印篆、汉金文同调,均为化圆为方、篆隶相融的体势,显得雄强朴厚、大气磊落,而且这种因势就形、损益变化非常便捷的字体,可以直接“拿来”入印,特别适用好用。另一类篆隶过渡的书体也带给人一种清新感,既有篆书的结密精巧,又有隶书的开张放达,正所谓“领略古法生新意”了。

隶楷之变也是如此,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不成熟、不规范甚至书体过渡阶段的文字,反而更有书写者自由变通拓展的空间,更有活力与创造性,这也是秦汉砖文带给我们每一个篆刻作者的重要启示。

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材料的特殊性,因为制砖黏土经过烧结会形成许多微小的孔隙,也令其文字表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朴质天然,仿佛岁月留下的痕迹,使之有更丰富的细节,也更加耐人寻味。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 千秋万世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