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兰是著名烈士刘胡兰的妹妹,她从小便受到姐姐刘胡兰革命思想的重陶,更亲眼目睹了姐姐刘胡兰投身革命、舍身就义的场面,她终生怀念着姐姐刘胡兰。

姐姐就义后,13岁的她参加了第一解放军的战斗剧社,她参与《刘胡兰》话剧的演出,用自己的现身说法激励感染了无数的观众。

在组织的安排下,刘爱兰离开剧社,经过学习后进入山西省农牧系统工作直至退休,她在工作期间始终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在单位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没有给烈士姐姐丢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山西省的吕梁市文水县,有一个以革命英雄刘胡兰名字命名的刘胡兰村,这里就是当年刘胡兰生活过、战斗过,最后牺牲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村,原名为云周西村,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这里,她家是当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刘胡兰是家中长女。

出生后,她的奶奶特意找了识字的人,给自己的长孙女取名为刘富兰,这个富字,就是希望家中能够变得富裕。

刘胡兰牺牲后,因为她的家乡方言比较难懂,当时记录刘胡兰名字的人错将富字记为了胡字,刘胡兰的家人们都不识字,也无从分辨对错,刘胡兰这个名字在报纸上刊登后,随着她的光荣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讹传讹下,刘胡兰的名字广为知晓,反而她的原名刘富兰没什么人知道,后来查清真实情况后,因为刘胡兰三个字已经响彻大江南北,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就继续沿用下来了。

刘胡兰从小就热情豪爽,在村里很受大家的喜欢,她个子高高,有着浓密的眉毛,是个风风火火、精明强干的小姑娘。

共产党来到刘胡兰的家乡后,刘胡兰十分积极地参加了革命工作,她10岁起参加儿童团,14岁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45年进入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任妇救会秘书,后任主任,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山西阎锡山的匪军开始反扑,刘胡兰的家乡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上级考虑到刘胡兰的革命身份已经公开,为了保证她的安全,让她转移,但刘胡兰坚持要留下来继续革命。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为叛徒的出卖,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年仅15岁的她,面对凶残的敌人毫无惧色,在村里的广场里主动走向铡刀,这一幕也深深印刻在当时围观的村民脑海中,这些村民中,还有着刘胡兰的妹妹,当时年仅12岁的刘爱兰。

刘爱兰比刘胡兰小三岁,从小就跟着姐姐长大,身为家中长女的刘胡兰,家中里里外外的很多事都要她帮着操持,照顾妹妹的担子也一直是她承担的。

刘胡兰很喜欢这个比她小三岁的二妹,常常带着她在村里村外玩,刘爱兰从小跟在姐姐的屁股后面,是姐姐的小尾巴,两姐妹的感情很深。

刘爱兰这个名字,是她长大后参军入伍登记的,当时农村家里穷,没给她取个大名,就按排行叫她二兰子,她就一直用着这个名字。

姐姐长大后参加了革命,工作繁忙,再也没法天天带着二兰子了,但刘胡兰还是常常惦念着二妹,常抽空来看看她,给她带点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牺牲的那一天,是二兰子终生都无法忘记的,那一天,刘胡兰等革命工作者被敌人押到村里的广场里,全村的父老乡亲们也都敌人驱赶到广场上。

敌人逼着村民们看着行刑现场,二兰子身在人群中,眼睛一刻不停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姐姐,她多么希望能有奇迹发生,姐姐能够被人救走。

但二兰子的希望最终也没有发生,刘胡兰大义凛然地把自己头上的白毛巾扎紧,看了一下周围的乡亲们,就主动扑到敌人的铡刀下,没有向敌人求饶过一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临死前的那一眼,深深印刻在二兰子的心中,她亲眼看着自己的姐姐惨死在铡刀下,精神也受了很大的刺激。

那天之后,二兰子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每天茶饭不思,想念着姐姐而泪流满面,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从噩梦中惊醒,梦里都是姐姐被铡死的场景。

这个当时只有12岁的小姑娘,因此而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原本热情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牺牲17天后,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的剧本创作者魏风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立即前往采访,并用三天三夜的时间赶出话剧《刘胡兰》,在吉县排演完成后,又赴河津正式演出,随后,《刘胡兰》剧组又随军渡过黄河来到陕西,为战斗在一线的解放军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话剧《刘胡兰》又被改编为歌剧。

《刘胡兰》的话剧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战士们看着戏台上生动的一幕幕,无不对敌人咬牙切齿,燃起了将敌人消灭到底的斗志,这幕话剧也成为了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的主要剧目。

1948年春天,战斗剧社由前线巡回演出回到山西临汾时,经过了刘胡兰的家乡,这时,二兰子的妈妈带着她找了剧社,想让剧社收下13岁的二兰子。

二兰子自从姐姐牺牲后,就在家里郁郁寡欢,人也消瘦了很多,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实在不愿意这个二女儿再出什么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说战斗剧社排演《刘胡兰》话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就琢磨着把二兰子送到剧社去。

一方面是为女儿谋个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和同志们一起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团结友爱的氛围里,能重新开朗起来,而且二兰子从小和刘胡兰一起长大,熟悉了解姐姐的各种情况,长得跟姐姐也很像,在剧社排演《刘胡兰》时也能帮上忙。

英雄的妹妹想要加入战斗剧社,领导们自然十分欢迎,而且二兰子个子高高的,身材匀称,有一张圆圆白白的脸庞,看着就十分喜人,剧社的领导们也觉得这是个好苗子,希望能把她培养成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9月,经贺龙司令员批准,刘爱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北战斗剧社,经祁县、霍州、洪洞来到临汾西北战斗剧社驻地。

和姐姐一样,二兰子参军后,有了一个以讹传讹的名字,因为当地的方言口音问题,大家一直以为她的名字是爱兰子,剧社的战友们也一直用爱兰子来称呼她,后来入伍登记时,就直接把她的名字登记成了刘爱兰,从此这个名字就跟随了刘爱兰一生。

刘爱兰来到战斗剧社后,剧社的领导们就想要用好她,让她在《刘胡兰》这出话剧中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长相和性格都很像她的姐姐刘胡兰,但当时只有十三岁,又没有经过戏剧专业的训练,肯定无法承担直接扮演姐姐刘胡兰的重任。

据当时在战斗剧社负责扮演刘胡兰的乔英同志回忆,当时剧社的领导们,有意让刘爱兰在话剧中扮演自己,原来《刘胡兰》话剧中,本来就有刘胡兰妹妹这个角色,原本是让一位叫戴玉文的同志扮演,现在有了刘爱兰,大家就想让她接替戴玉文演这个角色。

可没想到的是,跟刘爱兰商量这个安排的时候,刘爱兰却说什么也不肯同意。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她没有表演经验,是因为腼腆和不习惯而不敢上台,后来在剧社中和她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大家才知道姐姐的死对刘爱兰的刺激太大了,在她心上刻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刘爱兰根本无法摆脱这种悲痛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在排练时看到姐姐生前的场景她都要痛哭不止,根本无法进行演出。

知道原因后,大家也犯了难,谁也不忍心再往这个13岁小女孩心上的伤口撒盐,那么怎么让她参与到《刘胡兰》话剧中呢?

后来大家想出了办法,每次演出《刘胡兰》时,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强烈,就让她现身说法,开幕之前,先由报幕员出来说:“现在,请刘胡兰同志的妹妹刘爱兰,给大家讲她姐姐牺牲的经过。”

台下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爱兰子站在大幕前,说不上几句话,就已经泣不成声了,当把台下观众们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后,就赶紧宣布“演出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效果十分惊人,刘爱兰每次上台,都能让现场群情激昂,有的战士跳上舞台对刘爱兰说,我们一定为你姐姐报仇。

有的战士甚至要枪毙扮演大胡子匪兵的演员,《刘胡兰》这出话剧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当时,在临汾成立的晋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歌剧《刘胡兰》扩大影响,激励了更多青年投身战场。

一直不爱看戏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坐在木头桩上看歌剧《刘胡兰》时,一边看一边擦眼泪,并指示这个戏要在全军演出。

1948年11月,贺老总来到临汾,剧社给贺老总汇报演出了《刘胡兰》,他看后非常激动,说这出戏群众喜欢,自己也爱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过了几个月,贺老总再次来临汾巡视工作时,他不仅表扬了战斗剧社的宣传对动员青年参军、报考军政大学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还告诉大家,北平解放后,将筹备召开全国性群众团体代表会,文艺界也正在筹备召开文代会,中宣部要战斗剧社前往参演《刘胡兰》。

刘爱兰跟着战斗剧社,从山西前往北平,在团结活泼的部队中,她多少从姐姐牺牲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但年少时经历的惨剧也在她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一生都不爱多说话,平时以沉默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在刑场上就义之前,曾经将身上带的三件东西交给了母亲:一个万金油盒,一条手绢,一只银戒指,这三件遗物是姐姐临终时留下来了,对刘家全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离开山西前,刘爱兰特意问妈妈要了前两件遗物,贴身带着,当作对姐姐的纪念。

刘爱兰和姐姐一样也参加了革命工作,这让当年看着刘胡兰成长的山西同志们都十分欣慰。

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吕雪梅,曾特意对刘爱兰说:“战争和革命斗争是个大熔炉,能把愿意为党工作的青少年锻造成革命的钢铁,用来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你姐姐能担起这个责任,她是好样的。”

刘爱兰牢记着前辈们的嘱托,她知道这些话,既是对姐姐的赞扬,也是对她的鞭策,她加入革命队伍踏上征程,就绝不能给姐姐丢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剧社在去往北平后,又跟着大部队进军西北、西南,解放四川之后,战斗剧社由成都到了重庆,与二野文工团合编为西南军区政治部战斗文工团。

刘爱兰跟着部队走遍了大江南北,她时刻以姐姐为榜样,在队伍中认真学习,照顾战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不爱多说话,但外柔内刚,做事认真细致的爱兰子。

战斗剧社从西安前往大西北时,剧社里有个不懂地理的小女孩以为那里没有冬天,就把自己的棉衣棉被送给了别人,直接穿着单衣去了大西南。

当夜间火车开进秦岭时,她冻得直打哆嗦,刘爱兰就让她钻进自己的被窝,像当年姐姐照顾自己一样照顾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爱兰在部队里睡觉时枕头总是捂得严严实实的,而且不让任何人动她的枕头,当时和她一起在少儿班的女孩们比较顽皮,就商量着趁刘爱兰不在打开枕头,发现枕头里有一块发黑的手帕,一只空空的清凉油小盒子。

原来,刘爱兰一直贴身藏着姐姐的两件遗物,手帕上的黑斑是姐姐的血迹。

战斗剧社在成都稳定下来后,组织上就安排有文化的大学生给剧社中的小队员上文化课,刘爱兰一直学习得十分认真,组织上结合刘爱兰的情况,觉得她不适合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为了不耽误她的前途,就送她上学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爱兰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了家乡山西,进入太原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在这里,她在师长们的教育下,补上了文化知识这一课,也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因为刘爱兰的特殊身份,她常常要参加一些纪念刘胡兰的社会活动,还常有部队、工厂、学校等组织邀请她去讲述刘胡兰的事迹,虽然刘爱兰尽量推辞,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但这些活动还是影响到了她的学业。

学校里的老师们对刘爱兰都十分关心,当时她的班主任雷志洁老师就专门给她安排补课,后来又安排了成绩很好的同学司晨光辅导她的文化学习。

一来二去,刘爱兰和司晨光反倒在共同学习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因此结缘成为了终身伴侣,雷老师算的上是他们的红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爱兰一直记得这份恩情,后来他们和雷老师失去了联系,多年以后,雷老师已经去世,刘爱兰才终于在网上热心人的帮助下,和雷老师的后人们取得了联系。

在写给雷老师后人的信中,刘爱兰深情地回忆了这段求学岁月,说雷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留在她的脑海里。

刘爱兰在学校里完成学业后,就进入山西农牧系统工作,她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不给自己的姐姐丢脸。

1957年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之际,家乡兴建了刘胡兰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昂首挺胸的刘胡兰全身雕像,因为刘胡兰同志生前没有拍过照片,这尊雕像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和姐姐十分相像的刘爱兰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新中国发行的一组由刘胡兰形象的邮票,同样是参考了刘爱兰的形象,每当看到这些纪念姐姐的雕像和邮票时,虽然事隔多年,但刘爱兰还是会流下泪水。

退休后,为了缅怀姐姐,刘爱兰还通过自己口述的方式,写了一本书《我的胞姐刘胡兰》。

以往关于刘胡兰的文章和书籍,都是以她的英雄事迹为主,很少涉及她的生活方面,年迈的刘爱兰,希望通过这本书,记录刘胡兰不为外人所知的成长故事,讲述那些她和姐姐共同经历的、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刘爱兰走完了光荣的一生,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临走前不久,刘爱兰似乎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坚持让家人陪着她回了老家村里一趟。

刘胡兰牺牲的云周西村早已改名为刘胡兰村,刘爱兰和姐姐共同生活的故居悬挂着“胡兰之家”的牌匾,供人瞻仰。

当年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经变成了繁华的小集镇,这让刘爱兰欣慰不已,她知道姐姐地下有灵,一定也会为今天的安定富强而开心。

刘爱兰还专程去看了姐姐牺牲的地方,在那里,她似乎又回到了她12岁时,亲眼目睹姐姐牺牲的黑暗一天,幸运的是,这样黑暗的日子已经永远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访刘胡兰烈士家乡》,《党史纵横》,2010年2月

《人物故事:刘胡兰胞妹与画家雷晓宁的旷世奇缘》,中国日报网,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