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两晋、隋唐的“百家争鸣”,宋代书坛似乎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的“主场”,这五位的影响力和名气远高于其他人,那些被遗忘的人里有些水平并不比他们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北宋的薛绍彭,他一度与米芾齐名,米芾就说“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而南宋张即之,更是被忽视已久。他在当时被称为“宋书殿军”“榜书神笔”,有学者更是把他视作“南宋书法的压舱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南宋四家”之首,书艺与“宋四家”齐名,他的作品还传到了岛国日本,影响了该国“书道”,他的作品还曾拍出过6300多万元的天价。张即之,字温夫,号樗寮,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张家是当地的名门显宦,张即之之父为参知政事张孝伯,其书是大文学家张孝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即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他身上没有纨绔子弟之风,而是在父、叔教导下学习诗文书画。他天赋极高,自幼博览群书,七八岁时就以书法闻名乡里。在宋高宗赵构的推动下,南宋“尚意”书风有所收敛,崇尚法度的观念渐渐恢复,而张即之是两宋书家之中,将“法度”与“意趣”平衡和谐的集大成者。他的只字片纸都被视为珍宝,达官显贵、王公贵胄都请他书写信札和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张即之最经典的书法《汪氏报本庵记》。此作是他为友人所写,具体日期已不可考,推测写于其晚年,用笔精湛脱俗,既有古法,又不失气韵生动。此作纵29.1厘米、横112.7厘米,共计38行、688字,字径大小约1.5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即之取法于蔡襄、米芾、杨凝式、颜真卿诸家,并由唐入晋,学“二王”帖。他的这件行书凌空取势,顺锋入纸,笔尖轻盈自然,落笔时的小虚尖清晰可见。衄搓、回锋、提按动作丰富。《汪氏报本庵记》行笔中锋、侧锋并用,笔画挺拔刚健,牵丝引带、笔势衔接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笔方圆兼备,锋芒、顿挫分明。结字紧实而攲侧,营造险绝而稳健的架势,如左右结构高低变化,向右上或右下倾斜等。章法疏密有致,用墨不枯不燥,一派自然清雅的文人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即之此作笔笔有古法来源,字字一丝不苟、毫无迟滞,是我们学习行书、丰富用笔技巧的上佳字帖,每个字都值得好好临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全卷进行了超高清12色微喷复制,笔画细节与原作毫无差别,清晰度超出市面上其他版本,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