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大林来说,基辅防御战役惨痛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也迫使他有所改变。人们注意到自1941年9月份之后,在给前线将领的命令中他开始变得谨慎,不再盲目强调反击,也不再一味强调固守,更多地是根据战场的实际需要。在基辅城白白耗费大量有生力量的情况几乎再也没有出现(斯瓦斯托波尔战役期间,苏军没有能力撤出部队)。

苏军西南方面军残部退往第聂伯河东岸、顿巴斯和哈尔科夫地区时,斯大林给“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发出了指示,他指挥的部队不要轻易向德军发动反击,核心任务是阻止德军东进,必要时可以后撤。

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人脸谱化,这样就可以更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给欧洲战场主要参战国的领袖画像,英国首相丘吉尔应该是一个胖墩墩的老滑头;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消瘦的商人;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是一个满面通红的舞者;希特勒则是一个目光坚定的偏执狂。那么斯大林呢?冷酷无情、喜怒不形于色的严肃大叔,大概涵盖了大多数人的印象。

事实真的这样吗?我们可以从他战争经历中找到一些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里乌波尔,现如今这座城市因为“俄乌冲突”被更多人熟知。在100多年前,一个名叫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的人出生在这里,1934年底,他顶替被刺杀的基洛夫,出任党内第二号人物、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战后他还和斯大林有另一层关系——儿女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