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汽车持续发展的不是剽窃、抄袭,而是工程师夜以继日的研发和钻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剽窃和抄袭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到成绩,但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长期运营板块,走捷径能缩短成长的时间,但代价也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吉利控告威马剽窃知识产权一案尘埃落定,这场持续了6年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伴随着威马的败诉尘埃落定。

结果是,不断反扑想要证明自己的威马,在消失一年之后,被继续要求支付6.4亿的侵权费用。

其实对于吉利来说,侵权的威马是否会支付这6.4亿的款项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长期自主研发的核心推动者,吉利手握大量的技术专利以及核心图纸、设计理念,一直都是其它企业剽窃的重要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吉利研究院相关人员离职之后就职威马汽车,设计团队手握在吉利时期的核心材料,并且也是相关专利的重要参与者,入职威马之后不做专利避嫌,缩短了威马汽车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时间。

这不是简单的专利侵权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剽窃问题,这存在着更严重的商业竞争问题。

吉利每年都会被挖走大量的技术人员,比如说吉利的前研究院院长胡姓人员,跳槽到新势力企业之后,网传拷走了吉利大量的原车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时期,中国汽车产业的确是靠着逆向研发来前进,24年前的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都是靠着借鉴、采买起步。

这完全情有可原,当年的中国市场,不仅没有供应链体系,也没有人才、经验积累,完全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但20年之后的2020年时代,中国市场早已具备强势的供应链体系,并且拥有着大量的人才、经验积累,放在20年后的今天再去剽窃、抄袭、盗窃,必然会被不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靠的不是一路剽窃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而是每年大量的技术投入,以及一次次的推倒重来。

无论是并购、收购还是采买,也都是用商业竞标的方式来完成,而不是威马这种靠着不正当的方式获得。

过去几年,国内市场中倒闭了大量的新势力企业,这些新势力企业或许在市场发展的某个节点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汽车是工业历史中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闭的企业从根源上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或者是资金储备量不足,或者是成立品牌的本身问题,再或者说是技术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中国的乘用车历史发展得太快,没有核心技术储备、没有人才推动、没有长线发展决心的企业,一定会被行业清洗。

威马的被清洗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良币驱逐劣币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正义一直都没有迟到,更多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惩治罪恶,威马剽窃、盗窃专利的时候,也存在运营困难、投诉量巨大的问题,短短几年之后也退出了国内的历史舞台。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车一定要选择拥有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这样才是为自己血汗钱负责的一种表现,选择错了一切都是错的。

不知道当年买威马汽车的那群人,现在的感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