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胡琏的人个评价:狡如兔,猛如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3期

图片来源:古籍公众号 家民 伯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生于陕西渭南市华县会同坊北会村一个贫寒的农家,12岁进华县高等小学读书。

1925年小学毕业后,投国民二军冯子明旅当文书,同年考取了北大,因家贫上不起学,18岁入黄埔军校四期班,与林彪、刘志丹、谢晋元、张灵甫为同期。

他曾与张灵甫一起,被西安高家选婿,因长相不及张而落选。

地处陕西华县的渭南市,自古就出过唐代名将郭子仪,中共军界、政界人物则有李达、潘自力、高克林、范明、张宗逊等。

胡琏在国民党18军从少尉排长干起,历经北伐、中原会战、抗日战争,因战功显赫而跃升至18军中将军长,37岁便名列国民党一流将领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说:陕人是龙不是虫。

胡琏有张灵甫之悍,而无其骄,有黄百韬之忠而其谋实过之。

胡琏麾下18军,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中的老牌劲旅,成名于军阀混战,建功于抗日战争,兵败于淮海战役。

“土木系”陈诚军事集团别称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木”则代表18军。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每战都能冲锋在前,不惧生死。

在淞沪罗店拉锯战中,18军力敌松井石根第三师团,历时一月,日军为争夺这弹丸之地,战死三千人,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1943年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18军11师师长胡琏,与父、妻、儿写下五封诀别信,然后沐浴更衣,祭拜祖先在天之灵。

胡琏深知,对日寇作战除非有必死决心,否则断无取胜的可能,全师孤军奋战六昼夜。

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电话问,守住要塞有无把握?战事紧急,胡琏只回了一句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战场到最危急关头,有三个小时听不到枪声,11师全军将士扑向日军去拼刺刀,这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的最大规模的白刃战,双方几万人、几万把刺刀在铁血相搏中扭成一团,那是何等激烈的场面!

两军在此反复冲杀,日月为之失色,阵地前沿日军尸体堆积成金字塔形。

石牌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一战,使日军占领重庆窜入四川的计划彻底破产,被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认为:石牌要塞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使重庆国民政府转危为安。

此役,胡琏11师让日军损失惨重,死亡两万人,18军也阵亡15000位官兵,至今长江三峡石牌山上还有当年的“浴血池”。

为了这15000名战友干干净净地走,生者把长江水挑到山顶这个池子里擦洗干净死者遍身的血迹和泥土,为这些忠骨换上虽然破旧,但已洗净的单薄的军衣。

1944年11月胡琏18军与74军联手作战,在湘西雪峰山会战中给日军以重大打击,55天激战,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日军惊呼他们的死敌就是这些黄埔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2月15日,淮海战役最后的时刻,黄维、胡琏、吴绍周分坐三辆坦克逃跑。

黄维担心三辆坦克在一起目标太大,指令驾驶员拐入小路,结果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处,因坦克有了故障,黄维被擒。吴绍周后来也做了解放军的俘虏。

胡琏乘坦克时,虽被手榴弹炸伤,但他坐的坦克开足马力一直沿着大路行驶,迎面遇到了潮水般的解放军,还以为是缴获的战车,就这样,胡琏从淮海战场百万军中冲出重围,只身逃脱,竟成奇迹。

后来在医院从后背取出了大小弹片32粒,有几粒与心、肺仅一纸之隔。

据说多年后胡琏死时,捧着32粒弹片叹道:“土木不及一粟”。“粟”就是指华野首长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琏平日生活简朴,1943年当上了师长,早餐还穷得吃不起鸡蛋,让家人给他汇钱。

金门古宁头之战,据说战事临近结束,12兵团18军全体将士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胜利,激动得热泪流淌。当记者采访他时,胡琏则说“我辈丢了大陆,不好意思谈这一点胜利”。

台湾报纸说,他的脑袋还没有发烧。

金门八年,胡琏不辞辛苦与战士一起抬石头筑路,深挖洞、广积粮、多贮弹,每日开山凿洞,构筑成了完整的环岛防御坑道体系。

主政金门时,他让岛上人种高粱,士兵用大米换高粱,改变了金门岛上的生态。

他主张军车可以拉老人、小孩,以解贫民路途之苦。岛上新人结婚时,他让出自己的座车当礼车,开宝岛新例。

他对士兵说“我们现在是军人,以前是老百姓,退伍之后还是老百姓。我们为什么不爱民呢?”

对此,蒋介石感叹说“无胡琏则无金门,无金门则无台湾”。这应算是对胡琏最高的评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琏不但是一员猛将福将,而且命大命硬。

万炮轰金门时,三位国军中将当场被炸死。胡琏听见炮弹就钻入防空洞,毫发未损。

1972年12月,胡琏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从长江三峡石牌关大战到金门岛古宁头之役,作为军人的胡琏两次参与战事,虽然对手不同,却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晚年的胡琏心态恬淡,这个操着陕西话的人,以他68岁的高龄,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学习。

他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从没有缺过课,后来著有《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越南见闻》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6月22日,70岁的胡琏因心脏病在台北去世,海葬金门。这位来自八百里秦川秦人的后代,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那一天,金门民军沿途摆设香案路祭胡琏长眠于金门。

如今,从蓝天碧水下仿佛传来了他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年月里写下的一首诗:

河山破碎风抛絮,

身世飘摇雨打萍,

国危愈觉江山美,

世乱从知骨肉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