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虽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但却给老一辈人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甚至还给新时代的我们留下许多启发。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茶余饭后津津有味地议论着一些充满民国气息的事物,黄包车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当时在上海租界区颇为盛行的一种交通工具,车身的主色调为黄色,前端的座椅上垫着松软的垫子,椅子上方是椭圆形的大篷,专门用来为顾客遮风挡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我们21世纪的交通工具不同的是,所有的黄包车都是两个轮子,整辆车通过人力拉扯运转而非靠发动机启动,因此它的速度往往无法满足人们迫切的需求。

为了能够招揽生意,大部分的民国拉车人都会不顾一切地加快速度,大汗淋漓地奔波于各个十字路口。

令人唏嘘的是,不管这些苦命车夫如何拼命劳作,他们几乎都活不过40岁。

不光如此,拉车人们甚至一生都渴望摆脱黄包车公司的资本剥削,拥有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在字里行间映射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在详尽探讨民国拉车人的真实生活前,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一下文学大家老舍笔下的黄包车车夫。

此人名为祥子,是家喻户晓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农村出生的祥子因为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渴望出人头地,所以选择背井离乡,进入繁华的城市发展。

那个年代,没有文化的人只能选择做苦力,祥子读书少,再三思索下决定用黄包车挣钱。

他每天戴着破旧的黑色帽子,眼中布满了血丝,穿着那双全是补丁的鞋在城市中央不断徘徊,无怨无悔地为来来往往的客人送上贴心的服务。

原本以为能够这样安然充实地过完此生,然而没过多久这乱世就剥夺了他原本岁月静好的生活。

才正式步入黄包车行业不到6个月,祥子的车就已经被野蛮贪婪的士兵夺走。

当时恰逢社会秩序混乱不堪,许多官员们都无暇顾及一个小小的黄包车行业。

许多黄包车卖家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让黄包车的价格在一夜间水涨船高,这一切对于祥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颓废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脸上没有半点光彩,任由微风吹拂着他凌乱而又干燥的头发。

祥子并不甘心就这样轻易地回去,万般无奈之下,他通过小道方法临时租用了一辆黄包车,为了能够顺利付完租金,他只能埋头苦干。

但他内心深处更希望,能够通过多接单来攒到更多的钱,以便有朝一日可以再次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可就当这一切快要成功时,祥子用来买车的钱被一些花言巧语的骗子敲诈得空空如也。

经历过连番打击后,祥子开始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他甚至不愿再继续勤勤恳恳地奔波于繁华的街道中,而是选择出卖自己的终身幸福。

当时有一姑娘名叫虎妞,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因性格泼辣,导致周围无人敢娶,一来二去就成了被人笑话的老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祥子,对他春心萌动,一见钟情,向来爽快利落的虎妞选择心甘情愿地陪伴在他身边,整日追随他。

祥子虽然并不钟情于虎妞,但最终也因刘四爷提出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条件而大为所动。

这个条件正是祥子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就是一辆黄包车,为了得到它,祥子最终娶了虎妞当妻子。

本以为生活可以从此一帆风顺,令祥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妻子就撒手人寰了。

为了给妻子安排葬礼,他又不得不将自己视如珍宝的黄包车忍痛割爱,典当给别人。

唯一的一点希望都被残忍地破坏掉了,祥子从此一言不发,开始沉迷赌博,玩物丧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卑微地游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内心空荡荡的,完全丢失了当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他再也没能振作起来,甚至郁郁而终,没能活过40岁。

老舍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沧桑岁月中底层百姓的凄苦生活。

可真正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那些曾经在民国时代靠着黄包车度日的车夫们,他们的命运远比祥子还要迂回曲折。

1874年,小轿车稀缺,非大富大贵者很难轻易拥有,因此大部分普通人都面临着出行不便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上海租界的一些商户从日本高价引进多辆黄包车,拉黄包车载人的职业在一夕之间风靡整个上海滩。

车夫们通过自身的蛮力让黄包车在大街小巷畅通无阻,但令人诧异的是,他们1天15个小时所赚取的钱财不全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还要上交一部分给那些租给他们车的资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随着黄包车被广泛地接受,这些资本家们也逐渐按捺不住自己贪婪的本心。

他们刻意提高黄包车的租金费用,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的举动使得整日兢兢业业干活的拉车人们拿到的工资越来越少,他们的生活从此更加贫困潦倒。

日子久了,大部分的黄包车夫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开始对资本家们的决策勇敢地提出了质疑和反抗。

这些人一致认为,这么多年在外头饱受日晒雨淋的永远是车夫,而非这些在办公室惬意地吹着风扇,还有沙发可以小憩的资本家,因此让辛勤劳作的车夫获得更多的分红才是理所应当。

这样的反抗持续了几十年,终于在1934年这天得到了租界的回应。

当时,针对黄包车行业零零碎碎的问题,上海租界内的领导打算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经过夜以继日地讨论,他们商议出了几项重大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关闭一部分靠黄包车生意盈利过量的公司。其次,凡是想胜任拉车工作的车夫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登记来租用黄包车。

最后,也是备受万众期待的一点,那就是限制车辆的租金费用。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项措施,但却抚慰了众多黄包车夫的心。

奈何天不遂人愿,因为这项措施直接触犯了资本家和日本车商们的利益,他们一起联名抵制,租界政府迫于无奈,只得作罢。

面对行业内的乱象横生,车夫们开始心灰意冷,对于他们来说,如果继续依靠这样的职业谋生,就会遭遇资本家们无穷无尽地剥削。

如果想摆脱这些剥削,将挣得的钱财归自己所有,唯一的出路就是买一辆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紧缺的就是金钱。他们不像祥子一样,拥有一个不用花钱就能拥有黄包车的机会。

更为悲痛的是,没过多久,这个时代又残忍地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法租界开始限制黄包车夫的数量,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裁员行动,为此,车夫们更加垂头丧气,有苦难言。

他们万万没想到,吃饱穿暖会成为民国时代最为奢侈的一种想法。

接踵而至的打击令他们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那些曾经的拉车人纷纷意志颓废,不惜一直靠借钱度日。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因为还不上债款而常年被债主们无情殴打,再加上多年奔波劳累拉车时留下的隐患,以至于还没挺到不惑之年,就郁郁寡欢而亡。

虽然大多数拉车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但在民国时期,也有少数人即使困难重重,前路迷茫,却依旧会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其中较为出名的当属晏森和顾竹轩了。

首先,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晏森,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外号,叫“黄包车车王”。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晏森成为车王之前,他还曾是满清皇室大贝勒代善的后代。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清朝还没有灭亡的话,那他也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袭王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善

只可惜命运使然,万事流转,清朝气数已尽,他只能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变为民国时期的平民百姓。

即使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晏森身上依旧没有任何贵族公子哥的脾气。

他非常明白事必躬亲,自给自足的道理,他并不想像其他皇室后代一样,凭借着老祖宗留下的金银珠宝,贪图安逸,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

的确,人就应该活得轰轰烈烈,无惧今生,才能不枉此生。

晏森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寻找着那个能让他在偌大的租界里立足的“铁饭碗”,没过多久,他就注意到了黄包车这个职业。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正式地踏入了这个行业,在这条前途未知的路上,他饱受着其他皇室后代的嘲讽讥笑。

这些高高在上的王公子弟都一致觉得,晏森这种行为简直是自甘堕落,丢尽了清朝皇室贵族们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示为黄包车,非晏森

可晏森却觉得,封建时期早就结束了,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也没有必要一意孤行地瞧不上任何职业。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民国时代,只有不困于心,不畏将来,脚踏实地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就这样,晏森凭着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黄包车行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晏森的确称得上是黄包车行业里的状元,与绝大多数命途多舛的拉车人不同的是,晏森懂得以智生财。

为了能够在一众车夫中脱颖而出,晏森特地别出心裁地制造了一系列宣传点。

他将“本王爷亲自为主儿们拉车”作为招揽客人的口号,这大大地引起了往来客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让王爷给自己拉一次黄包车,特地从外地着急火燎地赶到北京城。

尽管晏森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毕竟,只有摆脱了受制于人之苦,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闯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示为黄包车,非晏森

晏森并没有挥金如土地浪费掉自己千辛万苦挣得的钱财,反而将它们存在家中。

他在静候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彻底有能力购买一辆黄包车的时机。只有这样,他才不用日夜被租用黄包车的公司控制,剥削工费。

皇天不负有心人,晏森终究还是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幸运地等到了这一天。

在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后,晏森每日收入囊中的银钱是曾经的3倍,重情重义的他用这些钱财让自己的母亲和妻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此外,晏森还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诫自己的儿女们:莫要贪图眼前乐,踏踏实实才是真。

时代已然如此,唯有改变自己,才能掌握命运。令人欣慰的是,儿女们虚心接受了他的谆谆教导,最终都像他一样在民国时代混得风生水起。

没错,每个人在年少时就必须懂得,真正决定生活这场戏的导演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示为黄包车,非晏森

除了以智取胜外,人们还必须在这场戏中吃尽苦头,毕竟如若苦不尽,那么心心念念的甘也不会来。

除了晏森外,顾竹轩也值得一提。与晏森不同的是,顾竹轩从小在农村出生,而非高门大户。

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顾竹轩从小就过着节衣缩食,饥寒交迫的生活。

每当庄稼收成不如人意时,顾竹轩只能委屈巴巴地和父母一起吃难以下咽的糙米度日。

俗话说得好,逆境往往造就人才。正是因为经过如此贫困的处境,顾竹轩才从小立志要改变命运,让家人在未来和他一起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顾竹轩深知,如果一直留在毫无任何发展前景的境下,那未来更是希望渺茫。

挣扎徘徊一段时间后,顾竹轩决定前往城市发展,凑巧的是,他也看中了黄包车这个职业,决定以此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竹轩

但和绝大多数在40岁之前就已经撒手人寰的车夫们相比,顾竹轩身上有着他们没有的过人胆识。

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受摆布与冷言冷语的资本家们,也从不妄想在租界领导们身上寻找生机,他只相信他自己。

他把“顾客就是上帝”作为自己多年的座右铭,他坚信只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服务顾客,多与顾客交流,说不定哪天就能获得那些有钱人的赏识。

果不其然,数日后,真的有位阔绰的顾客因为欣赏顾竹轩与众不同的谈吐,一下子资助了他不少钱。

顾竹轩大智若愚,并没有奢侈地将这些钱尽数花光,也没有像晏森那样去买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他有着更大的野心。

几日后,他将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留下的钱和贵人赠予的银两拼凑到一起,直接买下了一家黄包车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贫困农村青年到后来指点江山的黄包车公司大老板,顾竹轩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抓住了青云直上的机遇。

对于晏森和顾竹轩这些绝处逢生的少数人来说,即使时代变化莫测,未来漆黑一片,但这也不会成为任何人自甘堕落,停滞不前的理由。

天空再阴云密布,也会迎来烟消云散的一天,莫轻易谈放弃,事情才会有转机。

在民国,这些车夫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终日靠蛮力拉车,饱受风吹日晒。

不光如此,他们所挣到的钱财还要留一部分上交给黄包车公司,而真正收入自己囊中的银钱却寥寥无几。

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时代遭受资本剥削的典型代表。在资本无情的压榨下,绝大多数人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更卖力地招揽客人,任劳任怨地干活。

还有些人因长期生活贫困,情绪低落,开始不思进取,过度贪图安逸享乐,以至于身体虚弱,活不过4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感到些许欣慰的是,也有少部分像晏森这样的人依旧心有不甘,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即使生逢乱世,命如蝼蚁,却依然心向光明,甚至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不仅长命百岁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信命不由命才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出路,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民国时代实在少得可怜。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但在许多的旅游景点内仍然有着黄包车的踪迹。黄包车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在帮人们缅怀历史。

这些车夫大都是当地的壮年,会为乘客讲解当地文化,有时还能飙出几句英文。

与曾经的车夫不同,如今的黄包车车夫只当是在锻炼身体,不会再拼命拉客了,而黄包车也变成了一种体验历史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中国知网:繁星《黄包车夫》;慈善 2019年05期

2、台州日报:刘绍翔《黄包车夫老张:夏日里的“卖炭翁”》;台州日报2010年08月03日

3、中国知网:孙婷《骆驼祥子与离乡打工族的异同及社会启示》;品位:经典2022年04期

4、中国知网:郭睿;《骆驼祥子》:平民的代言者;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