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魏宗飞:守望麦田共富裕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5日讯魏宗飞,一名八零后青年,从四川返回诸城农村老家,从未种过地的他一头扎进农田,从大家的不理解、初次入行农业处处遇挫,到如今托管农田一万六千余亩,带领四邻八乡村民守望万亩麦田实现共同富裕。

“收获最好的一年,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土地灌溉系统都修缮完毕,光浇水我们就浇了五遍,把旱涝解决掉以后,产值就高了,你像遇见灾害我们也就不害怕了。”6日,在诸城市林家村镇万亩方格良田,小麦正式开镰,迎来丰收季。

四年前,诸城市后稷农业总经理魏宗飞带着十多年的工作积蓄,从四川返回诸城老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想法一出,就引来家人反对。

“我妈跟我说过一句话,好不容易熬着走出去了,又回来种地了。”诸城市后稷农业总经理魏宗飞告诉记者,“大家都去大城市,农村谁管,这么多土地现在家里的老人都老了,这些土地就没人管没人动了,总得有人想办法吧,我觉得我可能就是那个愿意想办法那个人。”

从未种过地的魏宗飞一上来就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魏宗飞告诉记者,一开始流转土地,土层特别薄,里面还有很多石头,但当时不懂行情,就接过来了,在种的过程中发现,土地不能深翻,“已经包下来了,怎么办了,你只能边研究边干,最后就是老百姓的冬苗都长出来了,我们种子才进去。”

魏宗飞告诉记者,光机械整地打坏的旋耕犁片就几十片。不仅如此,年轻人的经营种地理念也遭到周边居民的排斥。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后稷农业坚持土地本身属于村民和村集体,公司作为服务商把集约起来的土地进行耕种管收售,只收取部分服务费,盈利给大家再次分红。这样一来,村民和集体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降反升。

诸城市林家村镇正大社区下庄网格党支部书记臧运杰经常到田地里“监工”,他告诉记者,“他们来了之后,我们就跟着监管,他们服务我们集体,粮食产量上来了,就开始增收了,增收了分红就多,我带领村集体、老百姓,分红多,共同致富。”

农业生产,受气候天气因素影响较大。2022年一场冻害,让魏宗飞深深认识到科技元素的重要性。“冻害来得特别突然,我印象是在2022年11月10号,那天忽然之间降到了零下10度,正好是刚出苗的时候,但是如果说当时我们水源条件全部弄好的话,能降低这个损失,因为去年的水没跟上,减产了得百分之四五十吧。”

经历过冻害之后,魏宗飞修水渠引入八公里外河水的同时,新上立杆式喷灌设备。然而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在当地政府部门推荐下,省农担的资金支持解了燃眉之急。“如果没有省农担的政策,我们这个模式也可能推广不起来,有了农担这个政策,最起码土地流转资金这块,还有包括耕种管收售这块,包括水利建设,用农担资金就基本涵盖了。”

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加之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让林家村镇万亩方格良田大获丰收。

诸城市林家村镇义和社区徐家屯网格党支部书记王伟告诉记者,“原来老百姓单独种植的时候,干旱的时候每亩地产量也就三四百斤、四五百斤。通过现在水肥一体化,喷淋杆全部安装上,一亩地平均最起码在1000斤左右没问题,公司另外给村民二次分红,看今年这个行情,每亩地增加几百块钱没问题。”

粮食丰收,魏宗飞将目光转向了深加工,注册了“镰刀客”麦香粉、“魏来”挂面,受到众多消费者喜爱。

目前,后稷农业托管土地达到一万六千多亩,带动近二十个村集体增收致富。直接用工近两百人。

诸城市林家村镇义和社区徐家屯网格党支部书记王伟直言,“通过我们这两年对后稷农业魏总的接触,年轻人有想法,同时给我们村带来了更好的收入。”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魏宗飞又有了新的想法,也在逐步实施呈现中。

诸城市后稷农业总经理魏宗飞表示,下一步想搞养殖场养牛,把有机肥还田,把自己种的小麦磨成粉做成面条,然后用养殖的肉牛获取牛肉,用方舱种植有机菌类蘑菇作为配菜,形成一碗菌汤牛肉面。“打造成这样一个直营店,可能是上千家的直营店面馆,让诸城农产品让更多的人去品尝,最终让这种深度的利益价值来反哺乡村。”

闪电新闻记者 李涛 诸城融媒 马金波 李朝阳 孙伟 张鑫 潍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