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新疆伊犁伊宁市文旅融合促发展——

六星街里的欢声笑语(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蒋云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5 版)

微风和煦,送来阵阵花香。院子里的老人身着民族服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院子一角,是当地俄罗斯族居民莉莉娅开的列巴房。这会儿正是下午茶时光,几个民族的好朋友们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里,共喝一壶茶、一起吃列巴。

这里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六星街。“在这里,各民族之间没有隔阂。”莉莉娅说。

“一定要尝尝我做的列巴。”对自己的手艺,莉莉娅很有信心,“我从小就在外婆和妈妈的围裙边转,做出来的味道跟她们的一模一样。现在近一半的客人都是本地人,这也是他们小时候的味道。”

“以前家里的葡萄干、坚果,都被大人锁在柜子里。来了客人,才会取出来招待。”莉莉娅拿出一块列巴,里边是满满的干果,“小时候我们都可馋这口了。现在日子好了,好多人又开始喜欢没添加坚果的原味列巴。”

“吃的就不说了,你看现在的环境多漂亮!”维吾尔族小伙子迪力夏提·铁力瓦尔德从小生活在六星街。“小时候的六星街,遇到下雨天,或者开春化雪,就成了泥浆街。为了不弄脏鞋子,我们只好靠着墙根走路。”迪力夏提·铁力瓦尔德说,现在的六星街整洁宽敞,游客络绎不绝,民居各具特色。

六星街有3500多名居民,来自13个民族,如今400多个院子都被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业态。依托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经营业态,六星街景区还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伊犁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载体,2023年州直实施500万元以上文旅重点项目30个,培育形成各类旅游经营主体5000多家,开办旅游企业700多个,直接带动就业超2.5万人,全年接待游客7368万人次。

旅游发展让伊犁各族群众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别看莉莉娅的列巴房不大,也有来自4个民族的8名员工,他们中月收入高的有6000多元,少的也能超过4500元。

生活富足了,环境变美了,大家的幸福感也提升了。“好多老街坊都发展了自家的庭院经济。六星街变美了,人情味和烟火气还是那么浓,我们每周都回来。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幸福美满。”迪力夏提·铁力瓦尔德说。

在六星街,乌孜别克族姑娘古努·阿里根开了一家画室,挂满了自己创作的彩石画。画框里的马头像极了真马,宛如一个动物标本。摸起来才发现,看起来柔软逼真的马皮,实际上是坚硬粗糙的矿石。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画画,越学越热爱。”古努·阿里根以木板为画板,以矿石为颜料,创作了一幅幅凹凸有致、引人入胜的彩石画。

如何创作更好的作品?古努·阿里根的创作曾面临瓶颈,当地文旅局了解后,多次组织她和当地其他非遗传承人外出学习交流。“真是开了眼界、学了本事。国画的技巧、玉雕的技法,都是我外出学习到的,现在也都融入我的创作当中。”古努·阿里根说,现在工作室里最受欢迎的孔雀画,便是她学习多种技艺后创作的作品。

近年来,伊犁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打造巴扬艺术、木卡姆艺术、长调民歌、阿肯阿依特斯、弓箭制作等29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26个传承点、传习所。

“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打造文化空间,伊犁有优势。”在北京闯荡多年的维吾尔族歌手夏布回到家乡,在六星街租下一间小院,前院是简约现代的西餐厅和书吧,后院是风格截然不同的奶茶店,主营当地特色的咸奶茶。

小院开业不到一年,已经吸引了很多当地文艺青年和音乐爱好者在一起交流学习。“各民族的年轻人一起唱歌、一起创作,生活很愉快,事业也不耽搁。”夏布说。

盛开的花,不只在六星街。近年来,新疆着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红红火火的新疆旅游,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亿人次,各族群众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