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853篇原创

前两天,国铁集团发了个新闻,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新了。

据报道,提升版的列车,席位增加,旅客使用空间扩大,服务功能优化,6月15日将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行。新车型的定员数量将增加,其中17辆编组列车部分一等座席升级为优选一等座席,前后排座椅间距进一步拉大,座椅可180度旋转(以后高铁掼蛋,估计是常态了),还可使用专区进站候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方查了一下15号的价格,以同车次的折后票价计算,优选一等座票价较二等座票价贵120-130%,较一等座票价贵35-40%,较商务座票价便宜25-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高铁为什么升级?升级之后又代表了哪些消费趋势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高铁上新,消费分层

今天,高铁最难抢到的票是什么票?是“性价比”最高的二等座么?

并不是,经常出差的小伙伴或许有感受,是一等座。圆方随便截取一下明天“郑州”到“北京”的预订情况给大家看看你就有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本上大部分的车次最先消失的,就是一等座,然后是二等座,最后是商务座。

这个“抢票顺序”的逻辑背后,其实是高铁的客户群体,在随着国家个社会的发展,在慢慢变化。

在12年前,情况不是这样的。2012年的时候,就有乘客因为买不到二等票“被迫”坐一等座,发现一等座大面积空置,而起诉过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年之前,还有过是否要取消商务座和一等座的讨论,理由是:

高铁上的商务座一节车厢设立商务座共15位乘客,同等的二等座车厢好几十人,逢年过节回家心切的打工族花钱去抢票,商务座车厢又没有站票。相信取消高铁上的一等座和商务座,乘客节假日出行买票难的焦虑大大缓解,高铁集团的票价不会再拼命涨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12年后,一等座的票越来越不好买,而二等座却空了不少。这背后变化的是什么呢?并不是中国铁路变了,而是消费需求变了。

如果硬要把高铁票的客群划分一个层级,比较好的参照依据大概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按照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五档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也随之公布。

公报显示,2023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

再做一个同期对比: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

【较2022年增加614元】

中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

【较2022年增加1139元】

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

【较2022年增加1597元】

中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较2022年增加2823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

【较2022年增加4939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虽然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收入在逐年上升,但是高收入组上升幅度要明显快于低收入组。

如果把这个时间拉到十年来看,这个趋势其实更明显一些。

回到“高铁”,这些年,高铁的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是和十年前相比,其实涨的幅度很有限。

十年前选择乘坐高铁二等座的,大概是“中偏下收入组,中收入组,中偏上收入组”,选择一等座的大概是“高收入组”。

这十年,“中偏下收入组和中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是比较“平稳”的,而“中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相对是比较“快速”的。

这就带来,越来越多的一等座的需求,以及商务座的需求,涌现出来。

而过去一等座到商务座的价格跨度太大,动辄两倍的价格,哪怕是“高收入组”也会觉得“不划算”,“性价比不高”

而这次推出的“优选一等座”本身,刚好满足的就是这一部分新增的“高品质”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借着这个“升级的机会”完成了“调价”的目标。

虽然这次在“上新”的时候,着重说了是把“部分一等座席升级为优选一等座席”似乎是不太占用“二等座”的份额。

但是从“市场化”和“需求变化”的角度来看,未来“二等座”依然会被保留,但比例越来越小,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