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你家孩子只是开窍晚。”

不知道各位屏幕前的网友,有没有用过这句话安慰身边的亲朋好友。

比如,当他们因为孩子说话晚、走路慢、学习成绩不好等事情而发愁时。

说实话,我是经常用这句话“安慰”他们。

然而,仔细想想,“开窍晚”真的仅仅是一句宽解他人焦虑内心,让他人暂时放下担忧的话吗?

现实生活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开窍晚”的孩子?相比“开窍早”的孩子,二者谁又更聪明一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弄清楚上面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开窍!

01 何谓“开窍”?

在普通人看来,开窍就是孩子瞬间开了挂,对原来不理解、想不通的事,突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仿佛原先缺的“那根筋”突然补上了

比如,原来学习数学很吃力,突然有一天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各种公式定理能够轻松运用,解题思路也如泉涌般清晰……

再比如,原来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木讷,突然有一天就懂得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相处,朋友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教育专家看来,开窍指的是孩子对外在世界的互动、对自然信息的接收、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突然出现的提升状态。

这恰似搭建积木,通过一块一块地累积,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能够构建出一个全新且稳固的结构。

孩子在接收了大量来自外在世界的互动和信息,并累积到一定高度之后,其认知、理解以及应变能力就会经历从缓慢的量变到显著质变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孩子为何会突然开窍?

网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分享,他说,四年级以前自己就跟猪一样,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他也听着像天书一样。

可是,有一天跟朋友一起玩,头无意中被撞了一下,结果打那以后,自己就突然感觉比之前清醒了,不仅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了,成绩也一路攀升。

对于他的改变,周围老师和家长都评价为“开窍了!”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与这位网友一样,有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

他们都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开窍”了,并且这种转变往往看似毫无来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找到了两个比较靠谱的解答。

第一:孩子的大脑神经网络打通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智力高低,主要与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有关系。

即孩子大脑皮层中神经元数量越多、连接越紧密复杂,其智力水平就相对越高

而神经元的增长和连接,主要与孩子早期经历的环境,吸收的营养以及适度的学习锻炼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收到的刺激不断增多,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会不断长出新的分支,形成新的连接。

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起初可能只是简单的几条干道。随着建设的推进,分支道路不断增加,将不同的区域更好地连接起来,通行效率自然会更高。

第二: 孩子认知框架构建起来了

所谓认知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一套基本结构和模式

就像建造师想要建造一座大楼,首先要设计图纸,对大楼的主体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才能依据图纸逐步进行内部的细致施工和装修。

孩子的认知框架一旦构建起来了,就如同建造大楼有了图纸,之前累积的大量的零碎的、混乱的、片段化的知识,就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被有序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知体系。

03 “开窍早”与“开窍晚”的孩子,谁更聪明?

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将“开窍早”与“聪明”联系在一起。然而,“开窍早”的孩子就一定比“开窍晚”的孩子更聪明吗?其实并不是。

大量事实与调查研究证明:孩子开窍早晚与聪明与否并无多大关联。

比如,拥有极高的智商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幼年时表现就非常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很晚才开始说话,家里人一度担心他的语言能力。上学后,成绩也不突出,甚至有些学科表现得很吃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对物理学展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天赋,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再比如,我老家一个邻居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在班里一直没进入过中上游,初三留了两年级才考上高中,高中留级一年才勉强考上一个二本。

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脑子不灵光”,结果令人意外的是,他上大学后突然就像开了挂一样,不仅当了学生会主席,而且400多分考上研究生,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现在一所985大学读物理专业的博士。

由此可见,孩子最终成就如何,聪明与否,与开窍早晚根本没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要因为孩子学习不好就过于焦虑,因为有些孩子虽然看似不那么聪明,但或许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开窍奋起直追了。

04 如何帮助孩子尽早“开窍”?

21世纪初,哈佛大学儿童行为学家Richard Weissbourd教授,曾进行过一系列的儿童大脑发育的研究。

结果发现:孩子10岁前,大脑有三次发育的高峰期,父母若能抓住这三次“开窍期”,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则可以帮助孩子尽早开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0-3岁

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在2岁左右,神经突触发育成熟度就已接近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2-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若能抓住这个阶段,多跟孩子聊聊天、唠唠嗑,讲讲绘本故事,引导孩子沟通表达

就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皮层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跃,让孩子的语言神经回路得到更好的构建,助力孩子尽早开窍。

第二次:4-6岁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4-6岁的孩子,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会根据一些简单的规律进行推理,在面对问题时能尝试提出多种解决办法……

比如,他们知道下雨了地面会湿,能发现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

其实,这都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发展的表现。

4-6岁孩子的大脑正处于神经塑造的高峰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跟孩子玩拼图游戏,阅读逻辑推理类的绘本,进行角色扮演,下益智类棋牌游戏等方式,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助力孩子早开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次:7-10岁

脑科学研究发现:7-10岁孩子的大脑,正处于突触修剪的过程,即去掉不必要的神经元连接,从而使大脑的神经网络更加高效和精准。

这个阶段,孩子的创造力开始蓬勃发展,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阔,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同时,还能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多样性的刺激,比如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助力孩子早开窍。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种子的类别不同,花期不同,有的花,开花早,结果早;有的花,开花虽晚,但不代表不开,不结果。

父母若能耐心等待,精心照料,我相信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开花、结果,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独特而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