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彭美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我第一次到兰考,见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他提起焦裕禄书记,依然老焦长、老焦短,热泪盈眶。那一刻,我被他深深地震撼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荣方谈道,“教师的笃行不是独行,一定是与学生同行”。于是10年来,她一次次到兰考,深入农村调研,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将学到的内容和体悟的精神传达给学生,以期与学生共同成长。

这是周荣方在6月11日国家开放大学举办的“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上分享的故事。当天,6位教育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团成员把各自的成长经历与育人故事带到现场,讲述了他们教书育人、躬身教坛的感悟,发出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

从教的第20个年头,郭晓芳担任了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从此,讲台就从“学校三尺课堂”搬到“网上万人云课堂”。“好的思政是一场不断投入情感和实践的双向奔赴”,5年来,郭晓芳不断邀请民族脊梁、榜样先锋参与课堂——她曾带着孩子们前往海南,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也将课堂聚焦太空,带着学生们手绘的“北斗”,拜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她期望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如盐融入食材一般自然,让思政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如果说教育是改变孩子命运的方式,那么教师则是这条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李龙梅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13年来,她与学校老师走遍了重庆及周边省市30多个区县,跋山涉水、进村入户,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家访学生400余人次。学生们在她的引领下,组建了管乐团,并将音乐奏响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上;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在学校培育下,也走向了世界竞技场。

“特殊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值得我们为之毕生求索执着奋斗的事业。”李龙梅说。

乡村教育与特殊教育类似,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刘秀祥,学成之后,又毅然回到了大山深处——他如今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为了给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方向,他曾给每个孩子制定了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并且每周都会组织一次主题活动。从教12年来,在他的劝说下,1800余名学生从辍学到重返校园,7000余名学生得到资助。

他说:“我愿做大山深处孩子的守梦人。”

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育家精神”写在了教学路上。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李建国老师创新实训教学体系,扎根实践教学一线,传承践行工匠精神。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有着“工匠精神”的学生涌现

葫芦岛开放大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授万荣春老师从上海交大毕业后,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引路灯塔,长期奋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培养了大批大国重器建造者。万荣春说,“无论是船厂还是学校,坚守于使命,奉献于国家,无愧于时代,就是我们奋斗的价值所向。”

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题,此次宣讲团吸引了280余人现场参会,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共计5.1万余人线上集体学习。

在现场,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提到,教师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做理想信念的守护者;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道德情操的示范者;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做育人智慧的先行者;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做躬耕态度的践行者;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做仁爱之心的传承者;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做弘道追求的传播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