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老文明古国,只有一个中国文明传承至今,延绵不绝。

但你可曾听说,在西亚高加索山区,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后来虽饱经磨难,却仍顽强存续至今?他们就是亚美尼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中国新闻网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四千纪下半叶,亚美尼亚高原上就出现了社会分化和国家的雏形。

而在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里更是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有一座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乌拉尔图要塞遗址,这座名为埃勒布尼的要塞,是乌拉尔图王国的军事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9世纪,亚美尼亚人的祖先在凡湖和塞凡湖之间建立了乌拉尔图王国。

这个国家强盛一时,军事和经济都达到了当时西亚地区的顶峰,与另一个强国亚述帝国分庭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亚美尼亚虽然被波斯帝国征服,但在亚美尼亚民族精神的维系下,民族特性并没有泯灭。

而真正让亚美尼亚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是其光荣的文化传统和信仰。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亚美尼亚人过着富足的生活,信奉瓦纳库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

从公元1世纪起,基督教传入亚美尼亚,当时,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角逐亚美尼亚高原。

为了巩固统治,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选择了迎合罗马的政策。

他不仅承认罗马在该地区的宗主权,还下决心使亚美尼亚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1年,梯里达底三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信仰便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从君主到平民百姓,全民皆笃信基督。

但仅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还不够,当时亚美尼亚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圣经和宗教仪式都使用的是外族的语言文字。

公元5世纪初叶,一位名叫梅斯罗普•马什托茨的僧侣创制了亚美尼亚字母表。
据传,他受到上帝的启示,结合亚美尼亚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38个字母。
这套字母经过1600多年的使用,一直沿用至今,在维护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历史记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什托茨创制字母后,他的学生萨哈克率领一批僧侣,开始把希腊文和叙利亚文的宗教典籍翻译成亚美尼亚文,使亚美尼亚文化和文学得以迅速发展。

公元5世纪是亚美尼亚文化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诗人。

在都城瓦加尔沙帕特,马什托茨创建了高等学府,培养民族精英,在这所学校,学生除了学习宗教,还要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

毕业生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个时期,亚美尼亚建筑艺术也达到了顶峰。

最著名的当属埃奇米阿津修道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建于公元4世纪的修道院坐落在塞凡湖畔的悬崖上,是典型的亚美尼亚教堂建筑:石砌的圆顶大殿,饰有精美的浮雕和镂空花窗,据说马什托茨和他的学生们就是在这里翻译《圣经》的。

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来到这里,瞻仰这座见证了民族文明与信仰的圣地,在埃里温的亚美尼亚"马什托茨文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着17000多件与他相关的文物。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部公元5世纪抄写的《圣经》手稿。

这部名为"拉兹丹福音书"的手稿,用纯金打造封面,镶嵌宝石,装帧奢华精美,是当时亚美尼亚手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在博物馆,还能看到亚美尼亚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大师的肖像和作品,感受亚美尼亚文化的深厚积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而言,历史是残酷的。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实现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宏伟蓝图。

而生活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亚美尼亚人,则沦为了奥斯曼苏丹的臣民。

作为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少数民族,亚美尼亚人在穆斯林统治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尽管奥斯曼帝国实行的"米利特"制度,允许亚美尼亚人保留自己的宗教和习俗,但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却明显低于穆斯林。

他们要向政府缴纳沉重的贡赋,很少有机会担任公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亚美尼亚人难以忍受的是,奥斯曼当局还经常强征他们的子弟,充当苏丹禁卫军的"阉伍"。

这种羞辱性的做法,使许多亚美尼亚家庭妻离子散,男丁凋零。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勤劳智慧的亚美尼亚人依然创造了经济繁荣。

他们以精湛的手工艺技能而闻名,是帝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实行西化改革,工商业在亚美尼亚人聚居区迅速发展。

亚美尼亚商人控制了从安纳托利亚到外高加索的贸易,他们还在伊斯坦布尔和君士坦丁堡拥有金融和房地产。

亚美尼亚人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在首都经营手工作坊的亚美尼亚人超过了17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亚美尼亚富商还凭借雄厚的资本,获得了苏丹朝廷的青睐,被封为"盎吉鲁安"(高加索总督)。

他们在政治上对苏丹效忠,同时又热心于族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在民族觉醒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但这种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也引起了一些穆斯林统治者的警惕和嫉妒。

19世纪末,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一批激进的军官和知识分子组成"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他们奉行泛突厥主义,把亚美尼亚人视为帝国分裂的隐患,妄图以暴力手段根除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到1896年间,在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默许下,奥斯曼军警和暴徒对亚美尼亚平民展开了大规模屠杀,至少有8万到30万人丧生。

无数家园被洗劫一空,大量亚美尼亚难民涌入俄国和欧洲避难。

这场惨剧引发了西方列强的公愤。

在英、法、俄等国的施压下,奥斯曼政府做出了一些让步,暂时中止了反亚美尼亚的暴行。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宪政革命",推翻了哈米德的专制统治,一度获得亚美尼亚人的拥护,但此后他们背弃诺言,反而变本加厉地迫害亚美尼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年土耳其党"更把屠杀亚美尼亚人当作一项国策来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年4月24日,在首都安卡拉和其他主要城市,奥斯曼警察和宪兵对亚美尼亚知识界精英实施了大逮捕。

数百名社会名流、工商界领袖、宗教领袖被投入监牢,许多人遭到酷刑折磨致死。

随后,一场有组织、有计划、影响深远的种族屠杀在帝国的亚美尼亚聚居区铺天盖地展开。

奥斯曼当局先是强迫所有亚美尼亚男子加入劳工营,并以"叛国"为由将他们杀害,妇女、儿童和老人则被驱赶,徒步前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荒漠。

途中,许多人遭到奥斯曼军警和库尔德武装的袭击,被劫掠、强奸,或当场格杀。

幸存者被圈入类似集中营的"安置区",忍受饥渴和瘟疫的折磨,最后客死异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斯曼高官塔拉特·帕夏曾下令,"消灭亚美尼亚人,以绝后患",这场屠杀持续了8年之久,造成了亚美尼亚人难以想象的创伤。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当时奥斯曼帝国境内约有220万亚美尼亚人,其中至少有150万人惨遭杀戮或死于非命,幸存者背井离乡,流落五湖四海。

在美国,从1899年到1931年移民的亚美尼亚人有8.1万多;到现在,他们的后裔已超过50万。

在法国、黎巴嫩、叙利亚等地,亦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亚美尼亚裔群体。

1915年的浩劫是一个悲怆的转折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约有4500处亚美尼亚文化遗产在此期间遭到摧毁或掠夺,大量珍贵的手稿、圣器、艺术品和考古遗址成为劫掠的对象,许多教堂和寺院被付之一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民族文化记忆的破坏,给亚美尼亚人的精神家园造成了无法弥合的创伤。

今天,在亚美尼亚境内,仍保留着一些教堂废墟和遗址,成为这个民族苦难史的见证。

每年4月24日,亚美尼亚全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悼念那些无辜死难的同胞。

不少幸存者的后代还专门成立基金会,资助对大屠杀的研究,希望唤起国际社会的道义良知,不让这种反人类罪行重演。

在大屠杀之后,历史的悲剧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亚美尼亚曾于1918年到1920年获得短暂的独立;但很快,又被苏联红军占领,被迫加入苏联,沦为加盟共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近70年的苏联统治中,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导的苏维埃文化在亚美尼亚扎根,虽然政教分离,但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仍然顽强地延续下来。

上世纪80年代,在苏联的"改革开放"和民族自决浪潮中,亚美尼亚再次觉醒。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民族危机却在悄然酝酿,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是一块处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交界的领土。

二战后,斯大林将这个以亚美尼亚人口为主的地区划归阿塞拜疆管辖,但亚美尼亚一直对此心存不满。

随着苏联的瓦解,两国为争夺纳卡主权矛盾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当地亚美尼亚人发起请愿,要求归属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方面则予以强硬镇压,双方爆发流血冲突。

到1991年底,亚阿两国相继宣布独立,但在纳卡问题上的立场针锋相对。

阿塞拜疆宪法规定纳卡地区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当地多数亚美尼亚族人则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宣布独立,要求脱离阿塞拜疆,冲突很快升级为全面战争。

作为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得到了土耳其等国的大力支援,大批车臣雇佣兵、阿富汗"圣战者"等中东武装人员也加入战斗,配备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亚美尼亚一方则处于守势,士兵多是未经训练的青年学生和民兵,武器多为二战时期淘汰的老旧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中,阿塞拜疆军队攻占了纳卡周边原属阿塞拜疆的大片领土,对当地亚美尼亚居民大肆屠戮。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组联合国人权调查人员在实地走访后揭露,在霍贾雷等地,武装分子对平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暴行。

幸存者回忆,几千名亚美尼亚妇孺被当作"人盾",惨遭屠戮,儿童和老人被当街射杀,妇女遭到强奸和性虐待,有的被强迫充当性奴。

大量民居、医院、学校、教堂被严重破坏,无数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亚美尼亚政府指控,阿塞拜疆军队还在战争中动用了化学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强敌的血腥镇压,亚美尼亚人再次陷入被种族灭绝的危机,惨烈程度不亚于奥斯曼帝国的屠刀。

亚美尼亚总统捷尔·彼得罗相呼吁国际社会紧急干预,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四项决议,呼吁立即停火,但局势并未得到缓解。

直到1994年5月,在俄罗斯的斡旋下,双方才签署了停火协议,然而,散布在纳卡地区的60万地雷,时刻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

战争导致3万人丧生,100多万人无家可归,时至今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卡问题上的立场仍然对立。

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和平解决争端,但谈判始终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4月,双方在纳卡地区爆发了新一轮大规模交火,至少有100多人丧生。

2020年9月的军事冲突更是造成上千人伤亡。

种族仇恨的伤口还在流血,和解之路依然漫长,磨难深重,创伤累累,但亚美尼亚人民却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实现涅槃重生。

独立之初,这个内陆小国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许多居民在寒冬中每天仅有两小时供电。

但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亚美尼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位列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营商环境"第47位,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美尼亚的侨民为此功不可没,他们心系祖国,慷慨解囊,侨汇和投资占GDP的比重一度高达20%,驻外使馆和领馆更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

被称为"硅谷侨民"的美籍亚美尼亚企业家,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祖国,令亚美尼亚的IT行业异军突起。

而亚美尼亚人勤劳好学、崇尚知识的民族传统,则为这个科技小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智力资本。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都埃里温"世界图书之都"的荣誉称号。

"英雄的品质是能够忍耐更多一刻。"这是一句亚美尼亚谚语,历经沧桑巨变,亚美尼亚人以不屈的意志书写着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悲壮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小国寡民,他们创造并守护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面对强权的欺凌和种族屠刀的威胁,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家园化为废墟之时,他们举族迁徙,辛勤耕耘,终获重返故土、振兴之机。

2015年4月,亚美尼亚隆重纪念"大屠杀"百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多国元首与会,向逝者致以崇高敬意,呼吁国际社会铭记惨痛教训,珍视和平发展机遇。

在21世纪的黎明,重获新生的亚美尼亚,正面向未来,重振雄风。

这个饱经苦难的古老民族,正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坚韧,创造新的文明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