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文学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

有人这样翻译:江流滚滚,震动了房屋后墙;

有人这样翻译: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

而傅雷这样翻译: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傅雷这翻译,简直可以把纸钉在墙上。

傅雷的译本,除了人名有点洋味,几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既展现了原作之神,又展现了中文之美。他一生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说字字珠玑,至少每个字都站得住。”以至于法国人说:“再也没人能把我们的名著翻译得如此传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译“巨人三传”时期的傅雷(年仅26岁)

世人皆知傅雷是译界大神,《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迄今仍是无人超越的译本,读者正是因了傅雷才爱上罗曼·罗兰,爱上了巴尔扎克,爱上了法国文学。

但很多人不知道,傅雷的艺术造诣也无与伦比,年轻时他到法国留学,主修的是美术史,拜访过野兽派掌门马蒂斯,研究过艺术巨子塞尚、罗丹、米开朗琪罗;受罗曼·罗兰影响,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大师进行了非常专业的研究;为翻译法国学者丹纳的《艺术哲学》,精研了全面的西方艺术门类;中年以后,喜欢画家黄宾虹的作品,结成忘年交,对黄宾虹的艺术,作了极为精湛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蒂斯的名画——对傅雷影响较大的马蒂斯画作

这是一个真正的全才,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哲学、宗教......无所不涉,又似乎处处开了天眼,无所不精。

然而,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一个天才级的人物,1966年9月3日,傅雷和妻子携手,一起悲壮地告别了那个极端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

走之前,傅雷留一封遗书给妻兄委任后事,都是细琐的“财务问题”,包括代付房租、代还手表,还特意让他把一张600元存单交给保姆,“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尤其令人感慨的,是“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夫妇的遗嘱

走得干干净净,不负欠、不拖累任何人,事事为别人着想,连火葬费都自行打点好。令人无限唏嘘。

然而,您以为这就“彻底告别”了吗?人究竟可以高贵到什么程度?悬梁自尽前,傅雷夫妇在凳子下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怕踢倒凳子时吵醒邻人。

文明先于他死去,他却把底线守到了最后一刻。这就是傅雷。朋友们都叫他老顽固,因为他“太轴了”,傅雷却说:顽固至少比随波逐流好!

不肯随波逐流的傅雷,注定要跳脱出命运的黑暗。如儿子傅聪所言,他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

作为一个被现代文明洗礼过、拥有一颗睿智大脑的现代知识分子,多年后傅聪回忆说:“父亲经常讲西方的人文主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一开始就是烈士,这是他的命运。”一位书友说得也许更清晰:“这就是他最刚烈的一面。一个人,可以用苟活的方式度过,但之后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傅雷不会走这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与儿子傅聪在研谈诗词(1957年夏)

此前的种种举动,已是终局的征兆。他说过,“提到学术、艺术,我只认识真理。”为了正义,他和刘海粟等名家绝交;为了原则,他不惜得罪无数“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这样一个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在被扭曲的时代,除了专注于学问,很难再找到别的容身之处了,正如他的碑文所刻:“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夫妇的墓碑

然而,何止是“一个世界”?有人这样评价傅雷:哲学家在他的书中研究哲思,文学家在他的书中感受情怀,史学家在他的书中品读沧桑,艺术家在他的书中汲取美感……

傅雷,奉献给这个世界的太多,时代则只留下他一个落寞的背影。然而,他天才的大脑,他对现代文明深刻的领悟,他壮烈的殉道之姿,使他成为一个时代寂寞的先知,而最能体现这几点的,就是这部他生前未能如愿出版,后来被誉为中国版“艺术的故事”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封面

艺术界的朋友都知道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艺术类作品的“天花板”,贡布里希把艺术与智慧结合起来,讲述了他对艺术作品最深切的热爱,以其独特的天赋,把艺术知识以及作者的精神体验传递给读者,因此被誉为“西方美术史圣经”。

但对中国读者,了解西方艺术最好的登堂之作,首推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不客气地讲,《艺术的故事》所达到的惊人高度,傅雷用这部早其二十年写就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已经毫不逊色地率先做到了。

尤其,傅雷写此书,是针对当时中国“既没有真切情绪,也没有坚实技巧”的艺术现状,因此,他着意把艺术的本质作用和深层价值,糅合到每幅画的通识介绍中,并用最美的中国文字,予以了逐一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内页

艺术的使命

在于洗刷我们灵魂中的灰尘

很难有一本书,能像《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样,体现一个人对艺术的全面领悟。很多人以为,弄清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就算了解了“艺术”。其实,艺术是社会文化的总成,如果没读懂一幅艺术品的内涵,单纯的色彩和线条,并不值得我们驻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芬奇手稿

在对名作的特点进行点评的同时,傅雷用他的丰富学识和深刻洞察力,将每幅名作的历史背景、时代哲学、社会思潮以及文学、音乐等相关元素水乳交融,让经典得以更通透地呈现。全书何止“二十讲”?对每幅画的解读,都是一堂立体、饱满的艺术课,那种系统的熏陶,单纯讲艺术,或单纯讲历史的很难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解读《圣母子和圣安妮与施洗者圣约翰》书影

比如,解析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微笑,傅雷指出,这需要艺术家的敏感、科学家的精细和诗人的温婉“三位一体”,而达·芬奇正好包括了全部。

比如,傅雷对大师风格的高度提炼——波提切利的妩媚、达·芬奇的精深、米开朗琪罗的宏大、拉斐尔的精巧等等,贴切到位,欣赏他们的作品时,等于戴上一枚定海神针,对作品的理解,不会出现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提切利《春》

艺术是带有情感的世界,一个人没有审美能力,再美的世界在他眼里都是乏味的,而审美是一种共情能力,能在第一时间深切领悟到他人的感受,这就需要各门类艺术的共同滋养。

作家楼适夷说,“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打开这本书,即知此言不虚:本书不仅是一部广博的美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精微的艺术修养宝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解读《雅典学院》部分书影

艺术是时代的引领者

傅雷对世界美术名作的讲评还在继续攀升:经典名作不仅是一幅画,也是时代的信号、文明的旌旗,它不仅展示着文明,也引领着文明。对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而言,观念的价值,甚至远胜于作品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开朗琪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开启了人本主义,傅雷告诉我们,从此,艺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模仿,而成为色彩化的哲学和科学。这是西方古典和现代美术的根本分野,也是中西美术的重大差异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芬奇素描设计稿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率先开始了这种互动,他的壁画仍以宗教为主题,但不再是让观众为拯救灵魂而祈祷,而是作不涉利害的欣赏,第一次使观众成为真正的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笔下的壁画

达·芬奇的全部理论则建立在一个信条上:艺术是科学。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文艺复兴”能与后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提并论,答案就在这里:画家的眼睛能够超越现实,艺术的使命是唤醒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开朗琪罗天顶画

中世纪的终结,近代国家的诞生,城邦经济的恢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迁,不仅被艺术的理性所记录,也被这种理性推往更高的层次,著名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即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由引导人民》

社会观念即将改变时,艺术家会先于大众感知,用作品展现观念在审美上的突破。大师们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其实正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演进的注脚。

如果不是傅雷先生告诉我们,审美需要的不仅是感性触动,还需要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也许终生都会以为,画得像,才是画得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内页

与美告别

是人生的真正遗憾

艺术是一团火,可惜,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居然没给主人公的双眸画上瞳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芬奇《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有几十个版本,为什么是达·芬奇的版本最终暴得大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有人说古典绘画(14-19世纪)就是一幅幅人头像,比现代绘画简单多了,其实不然,任何缺乏内涵的作品,是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在西方古典美术面前,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门外汉”。

今天,能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看到的最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大都出自这个时期;各类媒体、图书、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艺术经典,也都以这一时期为主。

如果只是仅仅知道它们的名字和作者,而不知其内涵,我们就永远与艺术隔着一层厚厚的栅板,也就是所谓的“美盲”。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无疑是拔掉这层栅板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内页

在书中,傅雷先生从500年的时代长河中,精心遴选出各古典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用深入浅出、质朴凝练的点评,三言两语即勾勒出每位大师、每幅画的风格和特点,即使没有美术基础的读者,也能做到无障碍理解,这种高超的写法,正是基于对这些作品的极度熟稔。

尤其是,傅雷先生对“瑕疵”的眼光独具,使本书充满了细节的魅力,亦体现了这类著作难得的公正性。比如指出波提切利的“构图人物缺乏谨严的关联”,对提升读者欣赏层次,无疑是难得的指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内页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艺术鉴赏力。而西方古典美术扛鼎之作尽在此书,如果想找到一种最靠谱而又最轻松的艺术通识门径,本书中的200幅世界名画,在傅雷先生的精妙解读中,足够我们长久地流连......

傅雷说过:“艺术的最高目标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或伟大的思想、或人类的热情的使命。”打开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画,收获的则是叠加而来的汹涌的力量——美的力量,热情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也只有傅雷先生,才能通过一部美术史,带给我们如此丰厚的收获。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由于这部名作过于经典,再加上已进入公版期,所以,今天市面上版本较多,而三联书店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珍藏插图版,尤具特色,评分较高,更值得珍藏:

·高清名画、图文并茂:精心挑选200幅精美、高清的世界名画,结合傅雷的讲解顺序一一呈现,既有全图又有细节,排版恰到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对《蒙娜丽莎》整体及局部讲解图

·全彩印刷、装帧精美:16开本,大小适中;全彩印刷,还原名作原汁原味;硬皮封面护书,软皮函套防尘,装帧精美而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封面及装帧

·裸脊锁线、适于阅读:裸脊锁线精装,既符合东方审美,又适合平铺阅读;纸张柔软坚韧,经得起反复翻阅;文字侧边留白,方便做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内页书影

最美的装帧,才配得上大师的经典名作,配得上傅雷的先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