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条金红的阳光跳上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过了……”

这一句话,节选自中国女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杨必生前发表的一篇名为《光》的散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中,初生的太阳将一切不美好的东西驱散,给世间带来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中,杨必这位终身未嫁的才女,却并未被金红的阳光唤醒,而是在睡梦中,静静地去了另一个世界……

“杨必”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很陌生,但是她的四姐姐杨绛,知名度就大了很多。

杨必是杨绛最小的妹妹,生于1922年,比杨绛足足小了11岁,因为在姐妹中排行第八,博学多才的父亲杨荫杭便用 “八”的古音谐字,给她取名为“必”。

杨荫杭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除了有“江南才子”的美誉外,在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是第一批革命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亥革命之后,杨荫杭先在司法机关工作,后来又从事教育工作。

所以杨必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文学素养也很深。

因为妈妈怀她时身体虚弱,杨必从出生起就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人就对她也多了几分怜爱。

再加上杨必长得特别像十四岁就去世的二姐,她身上就承载了家人对另一个孩子的思念,父母和姐姐们对她的照顾就更多了。

不过杨必在长辈和姐姐们的疼爱下,并没有长成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不仅从小就活泼可爱惹人疼,还表现出了过人的语言天赋。

据四姐杨绛说,有一次,她看到杨必一脸狼狈,鼻子上还留着一道黑痕,就问杨必怎么了。

两岁多的杨必像个小大人似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话很简短,但意思很明白:她是从楼梯上滚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妙就妙在“囫囵着”这三个字,把小家伙跌跌撞撞摔下楼梯的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真难为这个小人儿记不清跌了多少级楼梯,却能把自己的狼狈样说得这么真切。

杨必还很善于模仿,不管是家里养的那条憨态可掬的小狗,还是电影中的人物,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她还善于抓住重点,给人学故事时,寥寥几句话,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让人一下就听明白之外,又忍不住笑成一团。

杨必出生没多久,全家就从上海搬到了苏州居住,他们的母亲请二姑母杨荫枌给两个儿子做家教。

学习时,杨必的七姐也跟着上课,杨必那时年龄还小,虽然没有正式跟着读书,但却知道偷看妈妈床头的《石头记》,还煞有介事地分享给姐姐们,告诉她们,史湘云睡觉不老实露胳膊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姑母来到家里之后,就发现了杨必两个“不乖”的地方。

杨必第一不爱洗脸,因为母亲总是拿着一个热毛巾,没头没闹地闷在阿必脸上,所以每次看见母亲拿着毛巾过来,杨必总是嘴里喊着“逃逃逃”,迈着小短腿逃跑,让人看的忍俊不禁。

第二就是不好好睡觉,为此疼爱杨必的二姑母还打趣说,这孩子怕不是前世是在睡梦里去的,所以这辈子才不敢睡觉呢。

话虽然是玩笑话,谁知道却一语成谶,日后杨必果然是在睡梦中去世的。

他们在苏州的安稳日子也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11月,日军占领苏州,他们家避难借住在乡下,但是住的房子就处在炮火线上。

当时杨必的妈妈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爸爸和大姐不舍妈妈,留在那里做了最坏的打算。

爸爸劝杨必跟着两位姑母离开,杨必却怎么不肯答应,直到守着妈妈去世之后,杨必才跟着爸爸和大姐,到了上海生活。

四姐杨绛结婚后,就出国留学,那时的杨必只有13岁,等她回到上海的时候,杨必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荫杭去世之前,曾对着杨绛说道:阿必就托给你了,你们几个,我都可以放心了,就只有阿必。

也许是因为杨必的两个姑母都婚姻不幸,长期住在娘家,杨荫杭把这些看在眼里,所以在交代杨绛照顾杨必时,他也曾说过杨必的婚姻。

杨荫杭对杨绛说,阿必的婚姻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宁可不嫁。

到底是一直带在身边的幼女,没有人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女儿,杨必虽然身体不好,外表看着很柔和,但是骨子里却非常刚硬。

而且杨必从小就是个有主见的人,连姐夫钱钟书也说她是杨家的“西碧儿Sibyl”,把她和西方古代的一位女预言家相提并论,说她虽然在家里最小,但是好像比谁都老成,比谁都有主意。

因为杨必的性格,再加上父亲特意嘱咐,杨绛也从来没有在婚姻问题上强迫过幼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来给杨必介绍对象,杨绛就帮着去说,见杨必确实不感兴趣,她也只能婉言谢绝别人的好意。

杨必有一位叫贾植芳的闺中密友,以开玩笑的口气为她介绍过对象。

贾植芳也知道杨必家里出入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普通的青年她看不上,只有像她四姐夫钱钟书那样的大学者才能入她的青眼,所以给她推荐了一位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学者。

贾植芳对杨必说,你年龄也不小了,老话说“女大当嫁”,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

她劝杨必,钱钟书那样的学者,只有这一位,你们学校外文系的林同济我看着就不错.

林同济虽然结过婚,但是现在是单身一个人,又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人也有才华,贾植芳觉得他会和杨必有共同语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道贾植芳的媒还没有保成,林同济这边就发生变故,杨必的婚事自然也耽搁了下来。

除了这段还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感情,杨必在外文系教书的时候,还曾和中德混血的刘德中被称为外文系的“金童”和“玉女”。

因为杨必一生未嫁,做了外文系副教授的她,也被称为学校的“玉女教授”。

如果单论才华,两人也是非常般配的,只是刘德中已经有夫人了,凭杨必的骄傲,自然也不会和另外一个女人争,所以两人只是止步于好友这一层关系。

另有一位徐燕谋,比钱钟书还大4岁,他是钱钟书之父,国学大师钱基博的门生,因此和钱钟书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因为姐夫的关系,杨必当年和徐燕谋的关系也非常好。

杨必是杨家的幼女,和姐姐姐夫的年龄相差比较多,但是她和同龄人相处的不多,反而和老一辈的人都很谈得来。

杨必的中文、英文都很出色,徐燕谋同样中文、英文功底也很深厚,所以两人渐渐地因为学术讨论,也有了很深的交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必去世之后,徐燕谋伤心之下,写了四篇感情深至的悼诗,以此来纪念这位才女。

除了一生未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之外,杨必在翻译界也备受推崇,她翻译的《名利场》,至今仍被人称道。

与很多著名的翻译家不同的是,杨必的英文,都是在国内学习的,并没有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受过熏陶。

中学毕业之后,杨必就近在上海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学习,因为英文出色,在校期间,她还给在国际劳工局兼职的陈麟瑞先生做英文翻译。

毕业之后,品学兼优的杨必不但留在母校任教,还被著名翻译家傅雷请去,让她教自己儿子傅聪英文。

接触中,傅雷发现杨必虽然从没有出过国,但是英文水平和汉语造诣都很深,就鼓励她从事翻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必一开始也很犹豫,毕竟自己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在傅雷的鼓励下,她还是决定试一试。

她先给姐夫钱钟书写信,请钱钟书给她推荐一本篇幅短、内容简单的英文书试试手。

钱钟书很快就给杨必寄来了英国女作家埃杰沃斯的《莱科托堡》一书,他还在信中建议杨必,可以把翻译之后的书名改为《剥削世家》。

杨必拿到书后,没有费多少功夫,就完成了对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有过这一次成功的经验之后,杨必也信心大增,不久之后,她也等到了另一次翻译机会。

1937年,英国作家萨克雷的《浮华世界》被翻译为英文,被发表在《文学》期刊上。

钱钟书看完这个译本之后,总觉得不太理想,想找人再翻译一次。

那时杨必刚翻译完《剥削世家》没有多久,正在摩拳擦掌让钱钟书再给她找一本书翻译。

于是钱钟书就写信给杨必,建议她重新翻译《浮华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上一次一样,钱钟书照着自己的理解,根据小说的内容,建议杨必将译本取名为《名利场》。

杨必不仅接受了钱钟书的建议,还在钱钟书、傅雷等人的引荐下,与人民文学社签订了翻译合同。

那时杨必被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教学压力很大,再加上她身体从小就弱,本来不应该再承担繁重的工作了。

但是要强的杨必还是挤出时间,按期履行了合同,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出了一篇高质量的译作。

1957年,杨必翻译的《浮华世界》一经出版,立即受到读者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说翻译时,曾提出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

“信”是指翻译要准确;“达”指翻译出来的文字,要通顺明白,“雅”则是最难的,要求翻译过来的文字,同样要有文学性。

所以很多著名的翻译家像钱钟书等人,除了精通外文之外,自身的文学功底也很强。

杨必也是这样的翻译家,她不仅英文功底好,对原文的理解十分透彻,而且文学素养也很深,对中文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所以翻译过来的文字不仅生动表意,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原文直译下来是这样的: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微笑,温柔,和善,慷慨的心,这样不但语句混乱,还难以理解。

杨必巧妙地利用中文的博大精深,把这几个直译过来单调的词语改为“她心地厚道、为人乐观、心胸开阔、温柔可亲”。

这样不但避开了语句混乱的问题,让读者对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还因为四字成语的使用,读起来也让人朗朗上口。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译本出版之后,让她在翻译界名声大噪,但是也让杨必的健康受到了影响。

当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这本书时,曾询问杨必,要不要修改一下,杨必此时已经有心无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年,因为被要求交代当时在国际劳工局的事情,杨必写了几篇“交代”之后,有一天一觉睡过去后,再也没有醒过来,终年46岁。

这位因为一部译著就在翻译界留下一笔的才女,这位小时候总不好好睡觉的杨家“娇女”,一辈子孑然一身,终究还是像二姑母调笑的那样,一觉睡过去了……

很多人说杨必是自杀的,她的姐姐杨绛却一直不认同这个说法,她说军医做过解刨,得到的结论是,杨必因为急性心脏衰竭去世的,以杨必的为人,她绝不肯做出“自杀”这样的事情。

在去世之前,杨必的身体就已经不堪重负了,在复旦大学的干部登记表上,杨必的身体健康一栏,就填着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症状,到了1960年,她的神经衰弱已经发展到了极度严重的地步,这些都是她早逝的原因。

杨必虽然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两部翻译作品,但是就凭着这两部作品,却在中国的翻译界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语言文学家、翻译理论家李端严先生说杨必的译作境界很高:忠而不泥,活而不滥,对原作的理解很深透,又十分细致,所以在翻译时能摆脱语序的束缚,做大胆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