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成年阶段,思想身体都比较活跃,脾气不是特别的稳定,同时又经常“语出惊人”,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

这个时候,两代人之间,少不了“斗智斗勇”,很常见的场景就是,孩子突然情绪比较激动,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他们。

这里的对付,更多的是心理和语言上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时候,在父母看来,孩子们口中的疯言疯语,没有啥实际意义,大多可能不当回事儿,甚至直接无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觉得孩子在装怪,闹小情绪,引入注意,没多大事,于是一笑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认为:

“大人们听孩子说话,听的不只是童趣,也在学习一种更高级的知识。孩子让我们看到,世界没有被语言定型之前的样子。没有线条清晰的逻辑、概念、知识框架,也没有形状固定的烦恼、计划、自我反思”。

有的时候,孩子有意无意,反复跟你说某些话,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可能是正在向你“求助”,

是孩子某些诉求心理状态的外延。

作为父母,可别不当回事!

“你好烦”

孩子对父母说出“你好烦”之类的话,其实是一种对权威的试探,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阻断,否则可能会影响亲子之间健康代际关系的形成

代际关系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是权利和地位的隐喻,尤其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对子女进行抚养和关爱,更象征着一种权威。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子女身上出现有悖于自己想法的言行,很多孩子成年后,拥有自我意识之后就会想通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孩子成年之前,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如果频繁地表达“你很烦”、“我讨厌你”、“都怪你”这样的言语,先不要生气,

不妨想一想自己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否给他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和束缚,使孩子感到不适。

教育的目的是让子女能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一定非要通过“高压”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父母,不想总想着帮孩子解决一切。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

“如果一切都已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

约束子女的过分行为很重要,但引导和给予他们成长空间更重要。

“我不想和他们玩”

“同辈群体”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外部教育和社会化发声的重要场所。

对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同辈群体都很关键:

心理学研究发现,同辈群体对其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塑造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孩子表达出和同类群体相处的“不情愿”,那么就要注意了,孩子是否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孤立,或者产生了其他无法融入群体的异常行为。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孩子融入群体。

比如:

1.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2.向孩子展示冲突管理的技巧,包括如何化解矛盾

3.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4.引导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不想上学”

对学校和课堂的抵触是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表达出的情感。

很多家长很可能会把这种情绪当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认为只要强迫孩子去学校一段时间,习惯就好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是一个多元的空间,其中包含最基本的学业压力,也包含人际关系和沟通效果,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这样的空间过于复杂,并且是会“一步错,步步错”的复杂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孩子表达出厌学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引起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

是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出现了问题,还是单纯的学业压力过大,亦或是难以做好情绪上的平衡。

“我好差”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鼓励是他们获取情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这种鼓励有可能来自长辈,也有可能来自同龄人。

外界的积极反馈就像是源源不断的补给,维持着孩子们的乐观心态。

由于未成年的孩子们在心理上还不够强大,无法做到情绪上的自洽

当他们遭遇一些暂时不能消化的负能量时,就很有可能陷入到无法克服的消极状态中。

作为家长,如果你发现孩子频繁表达出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言辞,那么一定要注意了,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建立自我满足的情绪机制非常重要

“真没劲”

“童心”、“童趣”是我们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发现周边事物当中乐趣的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这两个词汇也都有“童”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人也开始正视这种能力。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心理学家在《应用心理学:健康与幸福》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再次强调,有童心的人很容易应付无聊,总会设法将日常情况变成有趣的体验。

由此可见,“有童心”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个人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一种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大程度上来说,未成年的孩子本来就更应该有发现乐趣的能力。

但是,有很多孩子在尚且年幼的时候,非但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从周遭的事物当中获取乐趣积极的心态,反而会表达出和年纪不相仿的厌世甚至是悲观情绪,

整天把“好无聊”、“真没劲”、“太没意思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上,不但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还会把这种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家人和长辈。

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有童真是坏事,孩子过于“成熟”也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