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蜂蜜分层结晶的五大误区

误区1:蜂蜜结晶是因为掺白糖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蜂蜜的基本成分,蜂蜜主要含有糖类、无机盐、有机酸、蛋白质、挥发油、蜡、花粉等物质,此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及铁、钙、铜、锰、磷、钾等微量元素。蜂蜜的成分组成中,糖类物质约占总物质80%,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占总糖量85-95%,蔗糖占5%左右。

其实,蜂蜜是一种葡萄糖的过饱和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当温度适宜时,葡萄糖围绕结晶核形成颗粒,并在颗粒周围包上一层果糖、蔗糖或糊精等的膜,逐渐聚结扩散,而使整个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底部形成松散的固态状,这就是蜂蜜的结晶现象。

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现象,可放心食用。

误区2:温度越低,结晶越容易

当把蜂蜜放进冰箱,蜂蜜却迟迟不结晶时,他们一头雾水,甚至以为自己买到的是假蜂蜜。

其实,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还受温度的影响,大部分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黏稠度提高,蜂蜜中的结晶核扩散速度会变缓,反而不利于结晶,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温度提高了葡萄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

大部分蜂蜜结晶适宜的温度是13~14℃,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蜂蜜结晶。

误区3:洋槐蜜不会结晶

大部分蜂蜜都比较容易结晶,但是,洋槐蜜却很少结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洋槐蜜、枣花蜜是不会结晶的,如果结晶了,肯定是混有其他种类的蜂蜜。

其实,洋槐蜜和枣花蜜只是不易结晶,但是,只要条件合适,它们都可以结晶的。

任何蜂蜜,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结晶。

误区4: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蜂蜜才容易结晶

按照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油菜蜜容易结晶,洋槐蜜不容易结晶;可是,却无法解释为何荆条蜜、椴树蜜也容易结晶。

其实,蜂蜜结晶受多种因素影响,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蜂蜜种类、含水量、储存温度、花粉含量、混入空气量,甚至是容器形状和性质等都会影响蜂蜜结晶。

蜂蜜是否容易结晶,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葡萄糖含量低于果糖,蜂蜜也可能易结晶。

误区5:结晶的是葡萄糖,未结晶的是果糖

蜂蜜结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分层现象,很多人认为:结晶的是葡萄糖,未结晶的是果糖。

对于这种观点,如果蜂蜜整瓶都结晶了,那,蜂蜜中的果糖去哪了?显然,这种观点是错的。

蜂蜜结晶,不会改变蜂蜜的营养成分,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不会出现变化。

蜂蜜的两种吃法

1.蜂蜜+甘草:养胃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之效,可用于缓解胃痛、腹痛等症。还有实验表明,甘草对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的提取物还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减少刺激性物质对胃黏膜造成的损害。

将甘草搭配上蜂蜜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保护胃黏膜,尤其适合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群作为日常调理方使用。

做法:在杯中放入10克甘草,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再调入20克左右的蜂蜜,搅拌均匀即可。建议在饭前1小时左右饮用,每天喝3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蜂蜜+枸杞:护肝

枸杞肝肾同补,老年人大多有肝肾亏虚的问题,很适合吃些枸杞。而且枸杞还能明目,可以帮助改善视物不清。

有很多人会用枸杞泡其他药材,食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上火、便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用蜂蜜浸泡枸杞,既能补益肝肾,还能润肠通便、防止上火。

做法:适量枸杞加入蜂蜜浸泡(蜂蜜的量要完全没过枸杞)一周后即可食用,每天一勺,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水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文中内容来源于

中国蜂产品行业大会

文中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