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飞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建立了无数军功勋绩。

他纵横疆场,多次主动出击匈奴,与之大小七十余战,令匈奴闻风丧胆,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人惊愕不已的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却始终没有被朝廷封侯!

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导致他屡立奇功却终生没有被封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屡立战功,无法封侯·】——»

要了解李广的生平事迹,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这两部著作对李广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是研究李广的重要依据。

仔细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这部传记,我们可以发现李广具备了一位出色将领所需的诸多品质:个人武艺高强、箭术精湛、勇猛顽强、临危不乱、敢打敢拼、关爱士卒、为人清廉正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征战几十年,与匈奴打了七十余战,竟然连个侯爵也封不上呢?是封侯的标准太高吗?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卫青首战歼敌700人,被封关内侯;霍去病首战以800人歼敌2000余人,被封冠军侯。

按照西汉的军功爵制,将领的功绩是可以量化的,按照军人所获敌军首级数量计算,标准十分明晰。李广征战一生究竟杀敌多少,《李将军列传》没有明确记载:相反,卫青与霍去病的杀敌数量则记载得十分详细(卫青5次出击,杀敌5万余;霍去病4次出击,杀敌11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迁十分欣赏李广,如果李广战功卓著,司马迁肯定会载人《史记》。司马迁十分欣赏李广,如果李广战功卓著,司马迁肯定会载人《史记》。也不能说李广杀敌不多,只不过他打的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仗,基本都是功过相抵甚至功不抵过,谈何封赏?不管怎么说,李广获得的军功不够封侯的标准。

探讨起来,李广难以取得足够军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生不逢时”。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力避战争,李广难有立军功封侯的机会。故文帝才会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李广开始征战四方时,霍去病还未出生。霍去病18岁首战率800骑,风驰千里,一战封侯;19岁为帅,兵出祁连,斩敌4万,打通河西走廊;22岁,挥师漠北,封狼居胥,以15000人的损失,歼敌7万余,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时李广已从军四十余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七十余战!能说时代不给他机会吗?有说汉武帝偏心,剥夺了李广最后的机会。可是汉武帝为什么不给他机会呢?武帝时代,李广有四次独立统兵的机会,第一次错失时机,第二次、第三次陷人匈奴的重围,第四次迷失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不能置军国大计于不顾,让李广独担大任。所以,外在的诸多理由都解释不了李广为什么取得不了相应的军功,不能封侯。李广之所以难封,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在于自己眼界视野、统兵能力的根本缺陷。

«——【·私自接受军印,得罪皇帝·】——»

李广缺乏敏锐的政治眼光,关键时刻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给李广的仕途带来了机遇。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从太尉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方的旗帜,立下大功。这也许是李广一生中能够凭借军功封侯的唯一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却因自己政治上的幼稚,葬送了这大好的机会: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这触犯了皇帝的大忌。在西汉前期,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中央迫于形势又难有作为,只能以防范为主。所以,皇帝对于中央官员特别是军事将领与诸侯王来往极为忌恨。李广作为中央军的将领,接受一个地方诸侯王的将军印,让皇帝作何感想?

尤其是这个诸侯王是皇帝的亲弟弟,野心勃勃,时刻准备取皇帝而代之!所以,回到长安,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也许是李广一生中犯的最大政治错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后,李广就被调离中央,到边境做了上谷太守,直接面对匈奴的攻击。李广倒也乐在其中,与“匈奴日以合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平定“七国之乱”(前154年)至汉景帝去世(前140年)这十五年中,李广历任汉朝北方边境七个地方的太守。汉景帝外迁李广十五年,而无丝毫升迁,这不能不说是李广得罪了皇帝的结果。汉景帝的态度也不可能不影响其继任者汉武帝对李广的判断

«——【·自身缺乏的东西·】——»

李广缺乏为将者最根本的一项能力—智谋。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孙子把为将之道的标准概括为“五德”,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即智慧谋略;“信”即赏罚有信;“仁”即爱护士卒;“勇”即勇敢坚定;“严”即军纪严明孙子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他对为将者指挥才能的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军事将领,首要的能力是智慧谋略,多谋善断。能够运筹帷幄,才有可能决胜疆场。斗智斗勇,首先是斗智,其次才是斗勇。作为一个将军,李广在“信、仁、勇”上表现得非常好,在“智、严”上有大缺陷。有人可能会说,擒杀三个匈奴射雕手后,遇到大队匈奴骑兵时的应对措施,不正是李广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表现吗?

这个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了。单从现场的情形看,李广的这手“空城计”玩得相当精彩。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这也许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剧情恐怕就要改写了。作为一个边郡守将,负有统领大军、守卫边防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捉三个匈奴射雕手,竟呈匹夫之勇,置大军于不顾,以身犯险。为将者,还有比这更鲁莽的吗?万一主将出事,大军怎么办,边境怎么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缺乏大局观,只顾眼前小利,典型的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没有统揽全局的真本事,靠临时耍点小聪明蒙混过关的,关键时刻无不以失败告终。

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我们很难看到哪里能体现出李广作为一个统兵将领的智慧谋略=驻守边郡时,与“匈奴日以合战”“皆以力战为名”(这与“智战”相反)。全凭着敢打敢拼,不计后果地死缠烂打,打出了一个“飞将军”的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至于汉景帝害怕这位“战神”因自负其能,战死沙场,折了汉军胆气,而不得不把他从打仗的边境上调开。李广为之自豪的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绝大部分应该在这一时期。

从《史记》中,我们看不到李广运用了什么智谋,取得了什么军功,受到了什么封赏。汉武帝时期,李广有四次独立统兵的机会,有两次未与匈奴兵遭遇,有两次遭遇匈奴兵即陷入重围,几乎全军覆没。未与匈奴兵遭遇,不作讨论。我们主要探讨一下遭遇匈奴兵陷人重围的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光五年,汉武帝以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四路军各一万骑兵。但最后的结果是,李广一人遭遇了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最后靠个人超强的战斗力才得以逃脱。

李广按律当斩,后出钱买命,赎为庶人。这次失败,虽有汉武帝平均使用力量,兵力分散的原因,但作为主将的李广应承担兵败的主要责任。作为一路大军的统帅,行军打仗之前对敌军的侦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军一出门,就钻进人家的包围圈,你这主将是怎么当的?更为严重的是,李广打仗喜欢硬碰硬,很少考虑避实击虚。在己方实力强于对手的时候,这种打法当然没有问题;在对手重兵围住自己的情况下,不想办法尽快突出重围,还这样打,也只有全军覆没的下场了。

汉武帝元朔八年,李广和曾出使西域的博望侯张骞率军从右北平出击匈奴,两军分进合击。张骞的一万大军因迷失道路,耽误了与李广军的汇合。李广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主力。匈奴人将李广的四千骑兵团团围住,箭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广军士皆恐”,李广一边安抚军心,一边“为圆阵外向”,共同抗敌。当“汉矢且尽”时,“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一种硬弓)射其裨将,杀数人”,使“胡虏益解”。

到夕阳西下,“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这场激战,李广靠惊人的意志、出色的临战发挥支撑了下来,一直撑到张骞的军队赶来支援。此役的结果是,张骞延期当死,赎为庶人;而李广军损失殆尽,功过相抵,赏罚均不施行。应当说,此战,李广施展浑身解数,发挥了极佳的技战术水平,无愧于名将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以结果论英雄的评赏标准下,也只能徒唤奈何!反思这场遭遇战,虽有张骞接应不力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李广自己轻率冒进,一头钻进了人家的伏击圈。打仗讲求的是战略战术运用得当,首先是能够把握大局,战略上不出现失误,然后才是战术层面的发挥。

战略出现问题,一开战就陷人人家的重围,技战术水平发挥得再好,也不可能成功。因为缺乏大局观,缺乏统揽全局的智慧谋略,李广在战场上基本上是吃力不讨好。这也是他不能取得足够的军功,不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军不严,军纪松弛·】——»

治军不严,军纪松弛,士兵战斗力低下,难以取得理想的战绩。严格的军事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李广在治军方面,“极简易”,主张人人自便,行军也没有队列和阵势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军纪松弛,直接导致了李广军战斗力低下。

直接的证据就是:“匈奴大人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这位“中贵人(宦官)”带领的这数十个骑兵,应该是李广手下的士兵,很有可能是挑选出来的战斗力比较强的士兵,做中贵人的护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数十个骑兵与三个匈奴射雕手对战,几乎被人家杀光。从这可以看出李广手下士兵的战斗力。平时不流汗,战时也只能流血了。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士兵,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一个缺乏谋略的主将,带领一帮缺乏训练的士兵,若遇大敌,士兵们往往慌乱无措,甚至死伤无数。

李广所部至少两次面临这种情况:一次是李广率百骑擒杀三个匈奴射雕手后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李广部“皆大恐”;一次是4千骑兵陷人匈奴左贤王4万骑兵的包围圏,李广所部“皆恐”“皆无人色”。这两次,李广虽然表现出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军人本色,却也暴露了不善于治军带兵的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李广虽然爱护部属,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带领的军队动不动就全军覆没。李广的这种爱兵和家长溺爱孩子最后却害了孩子没多大区别。总结了李广的教训后,司马光说:“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资治通鉴.汉纪》)明末名将黄淳耀也曾评价他:“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因为谋略的欠缺,李广在战场上的表现大失人望,这也是汉武帝不敢再重用他的根本原因。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常常使自己的士兵陷人绝境。李广本人自负且非常轻敌,每次与匈奴作战,常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非常凶猛,以力战为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李广除了“力战”外,缺的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他在面对敌人时,喜欢硬碰硬,很少迂回作战,对己方的损失也较少有长远的考虑。

每次临阵,他的确都能杀伤大量敌人,但是自己一方损失也同样巨大,所剩无几,难立大功。可以说,李广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倒是一个不错的敢死队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不通他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竟然争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数量。李广这种有勇无谋的个人英雄主义,说轻了是对自己不负责,说重了这是对士兵、对国家的不负责。

从这一点,他就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难当大任。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训练的士兵,每次出征时满装满员,回来时所剩无几。试想哪个皇帝还能放心把军队交给这样“不计生死”的将领,让其独当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战场上的匹夫之勇,断送了士兵的生命,也断绝了自己的封侯之路。综观李广一生,虽有箭术高超、作战勇敢、仁爱士卒、为人清廉的优点,但因为缺乏政治远见、缺乏军事谋略,虽勇武却不善治军,好打仗却无战略视野,喜逞个人英雄主义而致军队死伤惨重,最终导致军功惨淡,无缘封侯,乃至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