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高考结束后

自己努力记忆的知识点

就开始逐渐模糊

甚至完全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考完即忘"的现象

在心理学上其实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这种大规模的知识遗忘呢?

记忆与遗忘

首先

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

人的记忆包括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最短(毫秒到秒),能够短暂地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存储更多信息,持续时间更长。

例如,当你试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拨打它时,你正在使用短期记忆。而你对童年的回忆、学到的技能,如骑自行车或游泳,以及你的母语等,则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最深远影响的是长时记忆,它能够保存数年到一生之久,是构成我们思想、性格、处事方式等行为的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的分类丨图源 Luke Mastin

关于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理论。这个理论描述了记忆随时间遗忘的过程,揭示了人们如何遗忘新学到的信息。遗忘曲线(也叫艾宾浩斯曲线)的大致形状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忘曲线理论指出,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刚学完时,记忆率是100%;20分钟后,记忆率下降到约58%;1小时后,记忆率进一步下降到44;一天后,记忆率大约是33%,这意味着大部分新学的信息已经遗忘。

为什么考完就"忘光了"?

拿考试来举例,在高考复习期间,学生往往在学习时使用了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如反复阅读、背诵等,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记住。实际上这些知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里,所以一旦高考的压力消失,这些信息就容易被忘记。

学习动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一旦考试结束,大脑就会将这些信息标记为"不再需要",从而加速遗忘过程。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兴趣和实际应用的需求,那么这些知识就更有可能被长期记忆巩固中,从而减缓遗忘速度。

记忆是有物理痕迹的,这些痕迹也被部分学者称作"印痕",是脑细胞间的某种相互联结。有研究结果显示,记忆痕迹一直存在,不管是有利、无利还是中性的知识,或许因为当事人的主动抑制而很难被回忆起,但依然留存在于记忆系统中,有个"文件路径"会暂时封存。通过反复重新激活和回忆,它们也可能变得鲜活起来。

因此当高考结束后

只要不再重复复习这些知识

很快就会将它们遗忘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

长期有效的学习目标

以便把知识牢牢抓在手里

网友评论

评论区的

高中生、大学生们现身说法了

"考完再看高中数学

就是不会了"

大家也都纷纷调侃

自己"鱼儿一般的记忆力"

"咦?刚刚是什么知识

从我光滑的大脑皮层划过了?"

"随机提问,昨天中午吃的什么饭?"

"高中:智力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应该如何

把记忆维持的久一些呢?

如何维持长久的记忆?

1.注意力要集中

注意力是记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减少干扰,增加记忆力。此外,通过集中注意力大声朗读,能显著提高记忆力。

2.反复学习,做到温故知新

反复练习带给大脑的刺激越多,脑细胞之间的连接(记忆痕迹的基础)就越活跃。

3.善于归纳和总结

信息在记忆中被组织成相关的模块进行存放,学习时把相似的概念和知识归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

4.巧用助记法

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与非常熟悉、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

学会利用图片、图表、想象力将信息可视化,做笔记时可以借助于图表,或者用荧光笔等将重点内容进行分类标记。

5.保持良好的情绪

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焦虑抑郁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心情,提高记忆力。

6.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

好多学生在记单词时,A和Z开头的记得最好,中间的单词很困难。

材料的顺序可以影响记忆的效果,这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变换一下学习开始的内容,这样就更容易记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睡眠对记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称,学习新知识后睡觉是将新记忆转化为持久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学习新知识后打个盹,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学习和更好地记忆。

8.健康饮食,减少糖摄入

糖的过量摄入会增加大脑炎症,损害脑细胞,影响短时记忆、注意力持续时间。

高糖饮食会减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大脑形成新记忆和学习所必需的。地中海饮食对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有益。巧克力中的可可能提高注意力、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工作记忆。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