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银行有关的新闻很多,但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消息。继某地取款10万要经过派出所审批之后,又有网友曝出“新操作”,另一个地方取5万以上,竟然不但要预约,还得填表格,并经过领导逐级审批。

取钱麻烦到这种程度,这是逼着别人不把钱存银行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被曝出来的“审批表”里,清晰的写明了,5-10万,需由网点的负责人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取。而10万以上,必须由支行个金部门经理、个金主管行长、运管主管行长共同审批。

诚如网友们所说,越来越过分了,原来取5万现金,最多也只是打个电话预约就行。而现在,再次升级。

关键是,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和上一次一样,为了防诈吗?

如果是为了防止诈骗,那更有趣了,储户若果真上了诈骗分子的当,难道还会真会把用途写清楚?就好像别人要干违法的事,他也不可能把自己要干违法的事写上吧?那这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还有什么意义。

反之,如果不是为了防诈,我实在想不到银行还有什么理由去这么干。

今天,一些类似的话题也开始上热搜了,媒体报道了深圳多家银行超5万取款需预约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防诈骗”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点。一位网友曝出,自己只是开了张电话卡,结果反诈办卡凭证就变成黄码了。她因此很着急,不知道这个黄码对自己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还有网友仅仅是出个差,就被电信把卡给停了,说他的号码存在涉诈风险,必须携带身份证去营业厅进行二次实人认证。如果没有去二次实人认证,那么不好意思,依法停止电话卡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诈防到这种程度,造成的影响已经比诈骗本身还要离谱了,这得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多少影响?要知道,有些人本身根本不可能被诈骗,但他们同样得因此而受到影响。

这就是以前上小学时老师们的通话:你一个人耽误一分钟,全班40个人,就因此而耽误40分钟。

14亿人呢?想想这得浪费多少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时间是可以换算成金钱的,无论多还是少。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作为一个正常人,其实我一直无法理解那种动不动被诈骗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是怎么想的,一来不知道这样的人为何能拥有那么多的财产,二来看不懂怎么会有人那么好骗。

尤其是那种骗子还已经跑到国外的例子,会不会根本就是披着诈骗外皮的另一种心甘情愿呢?

相比电信诈骗,更值得被提上日程的,明明是那些把目光瞄准老年人的养老金的家伙,他们从“老年人需要陪伴”、“怕死怕病”的心理入手,保健品、组团旅游强制卖货等等,把那些本就可怜的人,变得更加可怜。

这批人难道不是更应该去处理的吗?关键是,这种把目光瞄准老人养老金的犯罪分子很好抓,基本上只要你去,就能逮到。

放着能很快看到效果的问题不解决,反而花更大的代价,制造更多的限制,去做看不见效果的事。我不懂,你们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