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胜地,湖南韶山市的先天禀赋,决定其与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绝缘。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了必然的路径选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薄弱基础起步,韶山市以“绿”破题,坚持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加紧构建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不断丰富、拓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韶山实践”,形成“产业与生态融合,美丽与发展同在”的喜人局面。2023年,韶山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攻坚克难——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韶山地处湘中丘陵区,市域面积只有247.33平方公里,地方小、环境承载能力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是唯一出路。

“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韶山市的回答掷地有声。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束缚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卡点,成了快速破题的着力点。为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韶山市以韶山高新区为主阵地,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产业结构“优”、经济形态“绿”、发展质效“高”的领域流动。

于是,以2014年为始端,一条特色产业链在韶山市不断拉长、延伸。到2024年,这里已形成以湖南恒升热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湖南诺铂特高温设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碳基材料热工装备上游产业,以韶山润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汇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倍德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骏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碳基材料生产制造中游产业,以三一(韶山)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南江冶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韶山钰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碳基材料应用下游产业。在碳负极材料细分领域,还形成“热工装备—碳负极材料—锂电池—锂电回收利用—碳负极材料”的循环产业链条。

2014到2024,短短十年,经过精心培育和扶持,韶山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产业链企业数量由3家发展到39家。2023年,韶山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实现总产值76.66亿元,解决就业4000余人。

立足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要了解韶山科技创新,“猴车”“肖公平”是两个重要标签,前者连续多年在国内和全球市场位列第一,后者则因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猴车”研发,被媒体誉为“中国猴王”。

从零起步,到行业翘楚,肖公平领衔的湘潭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靠科技创新不断向着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上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20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100余名工人穿梭于各工位间……这是近日我们在湘潭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目睹的生产场景。公司副董事长肖连平表示,继矿用单轨吊、矿用猴车、矿用无极绳、矿用普轨卡轨车、矿用井下运输装备后,公司2020年开始着手新型单轨吊研发,并将此作为进军又一细分领域的“入场券”。

经过3年研发,我国首台高速大牵引力防爆锂电池永磁变频一体机单轨吊,于2023年问世。该产品采用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永磁变频技术和高性能防爆锂电池,空载续航里程最高达50千米,一氧化碳排放量实测值为0。

不仅如此,它还有效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飞车、倒溜等“卡脖子”难题,率先提出“二级制动”并嵌入路况探测机器人、16线激光雷达AI摄像头等多项新型技术,每台单位售价300万到500万元不等,目前到手订单达8000多万元。

“不想受制于人,那就自己搞研发。”“技术创新,是一点点‘啃’出来的,也是政府一点点帮出来的。”正是源于政企对科研的“双向奔赴”,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如今稳坐全国同领域产品“头把交椅”。

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韶山市立足创新、锻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壮志雄心。

近年来,韶山市聚焦环境优化和产学研合作,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韶山的决定》《韶山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具有韶山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搭建韶山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韶山工作站等一批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研发基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韶山85%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4个 、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

同时,韶山市还积极构建引才网络,采取产业引才、乡情引才等多种方式,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为高效引进顶尖人才和核心团队到韶山市创新创业。

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带来韶山市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将工作站落户韶山市,由其领衔的核心团队建成国内首家运用酶催化技术量产植物甾醇酯的生产线,实现酶法清洁生产和产业示范,极大推进了韶山市生物化工产业发展。

“海牛”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发明人万步炎教授也来了。在万步炎专家工作站鼎力支持下,2023年,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1500吨/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生产的112米陆上风电叶片,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湖南远东钢模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作的索塔模板系统,完成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首次混凝土浇筑任务;恒升机械碳基材料生产装备高温提纯炉和双体炉,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茅;韶山百顺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掌握碳/碳复合材料快速CVD沉积技术等核心技术,技术水平与国际同行比肩……

在良好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滋润下,经历了科技创新洗礼的企业,不再是吴下阿蒙,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牢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湘潭制造”在韶山市诞生。

机遇涌现——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

韶山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活跃,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从三件事可见一斑——

科技为景区赋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展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入藏韶山,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

在标志性建筑——“最忆韶山冲”剧场,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实现节能降耗。著名导演张艺谋评价:“这是一次数字化艺术观念的大胆尝试,一次前沿科技与传统观念碰撞融合的突破,一次用现代理念阐述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

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见到韶山市宏发农林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成秋谷时,他正顶着太阳在黄桃园里忙着给黄桃套袋。在他身后,是集旅游、科普、休闲、水果采摘等于一体的千亩特色林业示范园。

“依靠科技才有出路。”成秋谷感叹。1983年退伍返乡后,他喂过猪养过鸡。2010年,成秋谷牵头成立韶山市宏发花卉苗木合作社,在荒山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和黄桃产业。然而,首次种植黄桃就惨遭“滑铁卢”。

“2020年,基地种植的部分黄桃表面出现一些小斑点,虽然不影响口感和味道,但毕竟不好看,还影响销量。”那段时间,成秋谷急得直跳脚,他反复比对种植过程每个环节,依然不得要领。无奈之下,成秋谷找到韶山市科工信局,希望科技部门指点迷津。

接到成秋谷求助后,韶山市科工信局马上为他请来林业专家诊断,最终确定问题出在保果期间专用营养调节剂施用不到位。于是,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成秋谷和村民从清园、剪枝、保花、保果、套袋、施肥等基本技术学起,慢慢摸索科学种植之道。

与此同时,科技特派员还结合果园实际,将其研究的“地方特色水果特质增效关键技术”成果应用到宏发310亩黄桃果园,成功培育出果肉肥厚、色泽金黄、甜度达到17的绿色A级黄桃,平均年产量近14万公斤。“产量是过去10倍多,价格也高得多,科技真神奇!”成秋谷说。

科技为城市治理赋能。韶山市通过推行智慧垃圾桶、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建筑施工扬尘综合整治、举办形式多样的城市科普活动等,将科技创新融入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引导大家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建设美丽家园。现在,韶山市25%的行政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我们这片产业土壤上,已经长出了‘红绿融合’产业树。我们要做的,是留出最具成长性的‘强枝’,重点灌溉、嫁接,让它更壮更强。”韶山市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生态环境是韶山市的优势,也是发展的底线。如今,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背景下,韶山市正抢抓新一轮重大机遇,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创新中做强支撑,在改革中破立并举,在开放中激发活力,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