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老祖宗的说法,今年是“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在南方确实是这样,今年的春季、夏初期间的雨水是比较多的。

而且根据古书来看,今年还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这个也是比较贴切的,就是在南方今年的雨水偏多,可是在北方却遭遇了较大的旱情,这不就是“十牛耕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今年的天气是有点反常的,往年都是南方提前进入酷暑季节,可是今年南方雨水多,气温还算比较凉爽的。

而北方地区因为干旱少雨的原因,气温也是飙升,多地都已经提前进入“三伏天”了,甚至说比三伏天都要热。

也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近期东南亚很多国家也遭遇了40度的高温天气,于是有人说今年夏天我国会不会也出现“超级夏天”呢?这里我们还是来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表吧,顺便也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

一、三伏的计算方法与2024年入伏时间表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夏季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在民间就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其中三伏天中,一般是中伏是最热的,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那今年哪天入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就要说到三伏天的计算方法,古人计算三伏天的方法是根据“夏至三庚入头伏”,在古书上也有详细的记载:“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即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而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了。整个三伏天一般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具体看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多少个庚日。

2024年的夏至是6月21日,按照三伏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推算出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表:初伏从7月15日开始,至7月24日结束;中伏从7月2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3日;末伏则是从8月14日开始,至8月23日结束。整个三伏天将持续40天,与往年相差无几。

二、“早伏凉飕飕,晚伏热死牛”,今年是早伏吗?

这句谚语揭示了不同年份三伏天到来的早晚对气温的影响。早伏意味着三伏天提前到来,天气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而晚伏则预示着高温天气将持续更久,更加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早伏、晚伏的判断依据,在民间主要是看它和夏至节气的距离。如果夏至节气和入伏距离较远,也就是夏至节气后很长时间才入伏,就是晚伏。

而今年是夏至是在6月21日,而入伏是在7月15日了,这个时间点相对于往年来说并不算早,所以从这句谚语的角度来看,今年并不算是早伏,而是晚伏,也预示着今夏的三伏天是比较热的,而且还是长达40天的三伏天,大家可要做好准备了。

三、今夏很热吗?会有超级夏天吗?

关于今夏的炎热程度,目前还无法给出确切的预测。因为天气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气候数据和趋势来做出一些推测。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发明显,极端天气事件也愈发频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夏的炎热程度可能会比往年更高。但具体会不会出现超级夏天,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预测模型来做出判断。

不过专家们也已经对今夏的情况进行了预判,那就是今年夏天比往年热的相对早一些,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即出现相对早,因此可以预测一下今夏我国高温天气过程整体来说也比较频繁,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仍会以偏高为主。

而当前我国以及全球多地之所以出现高温天气,这个和前面所提到的,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直接影响因素。

比如近期北方很多地方的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到了华北、黄淮等地受高压脊天气系统控制,天空云量较少,降雨也偏少,在晴空辐射和下沉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高温发展。

不过,无论今夏的炎热程度如何,我们都应该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防晒、补水,避免中暑;在室内要保持通风、降低温度,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