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但它们本质上是小说,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是艺术加工。

艺术源于现实,但历史类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差异巨大:前者注重戏剧性,时常充满理想化与浪漫主义;后者凸显一个“真”字,也许枯燥乏味、冷酷无情,但在阅历足够的朋友看来,它更加震撼人心、充满借鉴意义。

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瓦岗寨为例,在真实的历史上,这里谈不上有多少兄弟情义,更没什么混世魔王,更多的是人性与利益,充满了背叛与尔虞我诈;

它虽然实力强劲,但顶多只算个军事团伙,距离足以创造一番伟业的政治集团还差得远;

当然了,它的主角也不是秦叔宝、程咬金,而是翟让、李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瓦岗军,只是一群在乱世中打家劫舍、胸无大志的强盗团伙。

隋朝末期的某一年(具体年限不详,应在公元616年之前),东都洛阳的法曹(掌管司法、狱讼)翟让犯法当斩。他向来骁勇彪悍,在当时的乱世中当属潜力股;于是,在收监期间,他被欣赏自己的监狱官黄君汉擅自释放,其后逃到了瓦岗寨(河南安阳市滑县内),纠集起一伙彪悍之徒落草为寇,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需要注意一点:翟让是韦城人,在当时隶属东郡,距离瓦岗寨极近。翟让选择在自己家乡附近落草,想必是考虑到地形熟、人脉广,即想占据地利、人和。

事实确实如此:同乡单雄信也同样骁勇,对马槊(重装骑兵所用长矛)这种兵器运用得尤其娴熟,乱世对这类人而言无异于天堂。听说翟让聚众起事,他便在乡里拉了一票年轻人前来投靠,其中就有年仅17岁的徐世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世勣让瓦岗军实现了第一次突破。此人年纪虽小,但境界极高;他清醒地指出:东郡都是乡里乡亲,所以众人不应当在这里打劫,毕竟“兔子还不吃窝边草”;而附近的荥阳、梁郡境内汴水流经,不如去劫掠那些过往官船、商船,不仅油水够足,而且没有误伤熟人的尴尬。

翟让觉得这话在理,于是瓦岗众人便专门跑到附近两郡打劫,果真赚得盆满钵满,附近的不法分子纷纷前来投奔,队伍逐渐扩大到上万人。

但此时的瓦岗军,本质上仍是强盗。但随着李密的到来,在这位关陇集团贵族的指点、带领下,瓦岗军实现了第二次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密是西魏八柱国李弼曾孙,标准的关陇贵族世家。隋朝末年,民间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多个李姓大族遭到隋炀帝杨广的猜忌、打压,本可以继承家族爵位的李密也被赶出了朝廷。

悲催的李密从此走上了反隋的道路。公元613年,他作为智囊、跟着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不过很快落败,不幸被捕。

但在被押送的途中,李密伺机逃脱,随后改名换姓、辗转于关东地区,到处躲避官府的抓捕。期间,他曾落魄到吃树皮充饥,还连累了好几位亲友被杀,命运可谓惨烈。

为了活命,也为了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李密计划“借壳上市”,他盯上了周边的各股起义(造反)势力,希望加入其中最具实力、最有发展前景的团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李密游走于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多股草寇之间,苦口婆心地向他们阐述自己的“取天下之策”;当然了,对方一开始觉得李密这是在开玩笑:我们只是在乱世中混口饭吃的流寇而已,如果跟朝廷硬钢,分分钟被捏碎,哪敢奢望什么天下!

不过,谎言说了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更何况李密算不上说谎。随着他不屈不挠地洗脑,加上大家对他的出身、家世有所了解,开始逐渐对其投以敬重的目光。不过,至于“取天下”,自然是没人接招。

经过一番分析比较,李密认为翟让一部最具发展潜力,便经由王伯当的推荐投靠了瓦岗寨,并且替其招降了多支小股流寇,由此得到了翟让的信任,得以参与队伍的参谋核心业务。

一开始,当李密劝说自己学习刘邦、席卷天下时,翟让也是目瞪口呆:我们就是伙苟且偷生的盗贼而已,哪敢跟汉高祖刘邦相比?

不过,随着李密发挥自己的忽悠能力,吸引越来越多人物的投奔后,翟让的心思开始动摇;紧接着,李密通过瓦岗军师贾雄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说翟让改变了主意:主动出击、由草寇转型为起义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李密策划了一起堪称完美的军事行动,不仅挽救了瓦岗军,也让自己成了新的领袖

随着瓦岗军进攻荥阳,杨广派名将张须陀前来征讨。张须陀作战勇猛,麾下有秦叔宝、罗士信等悍不畏死的猛将,在之前几乎无往而不利。

面对这支精兵,翟让屡屡落败,到了后来甚至一听说张须陀的名字就吓得想走为上策。但李密扭转了这一局面,他设下埋伏,诱使隋军入围,随后调集翟让、徐世勣、王伯当多支部队合围,隋军大败、张须陀战死,余部跟着裴仁基退守虎牢。

通过这一战,李密挽救了瓦岗军,威望与日俱增,翟让也不得不授权他自己建立一支队伍。

行家出手、非同小可。李密所部名为“蒲山公营”(蒲山公是李家在周、隋两朝的爵位),完全按照正规军队的套路进行管理,它号令严明、纪律森严,俨然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风范;加上李密本人为人勤俭,所有的战利品都分给将士,于是这支队伍的战斗力逐渐鹤立鸡群,却也遭到了翟让所部的排挤(无非是出于畏惧、眼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李密的势头有超过自己的架势,翟让一度提出与对方分道扬镳;但在随后,当看到李密所向披靡、收获颇丰,翟让由心生悔意,厚着脸皮掉头继续与李密结伴。

公元617年,李密让瓦岗寨实现了第三次突破

这一年,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趁着东都洛阳分身乏术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兴洛仓。

兴洛仓,也叫洛口仓,它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共包含3000个粮窖、每窖储粮8000石(大家可以算算有多少斤)。在乱世中,粮食等于战略级武器,李密提议攻占这里,就是看中了其带来的后续效应。

瓦岗军占领兴洛仓后放粮赈灾,以吸引各路人马前来投靠;东都洛阳自然急了眼,越王杨侗派出2.5万兵马前来镇压,但却被李密干脆利落地击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