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切不能忘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方向。在中小学开展社会性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还能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获取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我的理解是,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是当前流行的项目式学习(PBL)的一种延伸,也是STEM课程的另一种模式,其主要内容和研究课题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包含科学技术的课题,或者从科学技术在社会的运用中找到社会性问题,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社会性,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动态、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彰显了科学教育应该具备的探究性与开放性,能培养学生如何看待科学知识的价值观、如何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论。建议:在议题选择与活动设计上,要坚持以小见大、以大观小,避免泛泛而谈;要注重培养高层次科学教师,特别是能够引导青少年认识和处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师;可从更基础的角度开展研究,例如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一些认知规律,遵循基础科学规律推进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科学家参与的力度,邀请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科学家更多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提供咨询、参与讨论,丰富研究视角、提升研究质量;要加强案例研究和传播,开发具体、实用的优质教学案例,用于教育实践和传播。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王渝生: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不仅强调科学的科学性,还强调科学的社会性、开放性与伦理性,突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能锻炼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科技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在科技实践中发现人才,在科技活动中培养人才,在科技事业中凝聚人才。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要以成果驱动研究与实践,教育部门可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并发布“实施纲要”之类文本,以明确项目目标、实施步骤和评估标准,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系统性的指导;要加强科学家参与力度,邀请包括年轻科学家在内的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研究和科普活动,以提升科学性、开放性和伦理性,同时为项目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要加强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与实践,尽早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以上观点分别摘自顾明远文章《生活中处处有科技》[《教育家》杂志2024年第1期]以及郭传杰、王渝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2024年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