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李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探访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丨王渔洋故居:活化利用让古建筑焕发新生

“这两棵桧柏,被称为‘夫妻树’‘鸳鸯柏’,已经有400多年了。大家看一下,它们的树纹是不同的,东边这棵是直线型,西边这棵是螺旋状……”6月8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走进了王渔洋故里景区,探访王渔洋这位文学巨匠的足迹,感受文化遗产的力量。在王渔洋故里景区的忠勤祠,一场志愿讲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曾是王渔洋生活、创作的地方,见证了他从一介文人到一代诗宗的历程。景区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古树参天、花木扶疏,一派宁静致远的景象。景区内的陈列布展精心细致,展现了王渔洋的生活起居、文学成就、为官理念和治学思想。

“孩子正上三年级,刚学习了王渔洋的《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通过实地参观,孩子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还能深切感受到王渔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游客王女士说道。

近年来,王渔洋故里景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淄博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典范,其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被专家验收组称为“优质精品工程,名人故居现代典范之作”,先后获得“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文博馆员荣若飞介绍,为了做好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近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王渔洋故居的安防工程、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的建设,先后修建了文物库房和临展展厅。同时,消防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文化传承方面,大力推广王渔洋文化的“时代化、时尚化、城市化和生活化”阐释,通过渔洋大讲堂、渔洋新韵大讲堂、馆校共建等形式在全社会推广王渔洋文化。

2023年12月21日,王渔洋故居活化利用项目入选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王渔洋故居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以“尊重历史、最小干预”为保护理念,依托基地建设,不断发挥文物建筑历史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作用,持续深化对王渔洋文化的挖掘和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渔洋故居的活化利用,让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得以开展,并开启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为推动古建筑保护、景区多样化开发提供了实践展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走出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有效路径。”荣若飞表示。

王渔洋故里景区,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建筑群,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它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让王渔洋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扬,更为公众提供了感知历史、体验文化的宝贵场所。在这里,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家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