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古建筑之美

雨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羲庙仪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羲庙内的太极殿)

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下,古建筑变成了文化的记录者和见证者,镌刻着人文印记,呈现着历史脉络。中国古建筑之美,在于其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于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与伏羲文化有关的古建筑,在一处处细节中感受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之美。

天水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北临陇山,东依秦岭,南通巴蜀,西接陇中,陇山、秦岭和西部黄土山脉对其形成环抱之势。清《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盖兰、河之中坚,关陇之重镇也。”

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建筑艺术,市内文化古迹众多,尤其以伏羲庙为代表的明代古建筑群,是现存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为久远的专门祭祀伏羲氏的庙宇。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城区,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公元1483年—公元1484年)。伏羲庙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9座,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随着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连续举办,伏羲庙更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

伏羲庙建筑的文化特性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明代建筑广泛使用木、石、砖,且雕饰丰富,官式建筑逐渐定型,装饰形成一定的规范。同时,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天水由于特殊的地域及人文环境,形成了当地特殊的建筑文化氛围。

其一,伏羲庙是供奉伏羲的庙宇,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体现了伏羲氏的至高无上。这个特点是怎样通过建筑艺术的形式(布局、空间、形体等)表现出来的呢?从总体布局来看,伏羲庙在利用建筑群烘托伏羲氏的神圣与庄严方面匠心独具。一是整齐划一,讲究对称。主要是在长达600米的中心轴线上,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二是运用连续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烘托出伏羲氏的庄严和崇高。三是运用逐步升高的建筑群烘托伏羲氏的崇高,在建筑整体中突出重点——太昊宫。四是色彩对比的强烈。金碧辉煌的古建筑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使整个建筑显得庄严雄伟。

其二,伏羲庙在布局安排上具有鲜明的周易思想。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先天殿殿顶龛帷天棚所绘“伏羲两仪图”,天花顶“河图先天八卦图”和“伏羲六十四卦图”均为明代遗存,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三,南北建筑及装饰融合,浑然天成。天水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陕、甘、川接合地,因而这里交流活动频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习俗,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精巧秀美。伏羲庙属于典型的北方建筑群,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江南建筑的影响,注重精雕细刻。

其四,天水民俗文化氛围浓厚,众多民居建筑均依天水市地形坐北朝南,伏羲庙在庭院的布局上,也采用了坐北朝南的格局,南临大街,在方便出入的同时又体现了注重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和对于民俗文化的辩证运用。

建筑装饰极富艺术表现力

伏羲庙装饰题材可以分为植物、动物、日月云气、神话传说和几何纹样等。植物纹样主要有艾草、蔓草、松枝、荷花、牡丹等。动物纹样有盘龙、团凤、仙鹤、麋鹿、蹲兽等。日月云气、神话传说图案有八卦、葫芦、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等。几何纹样有勾纹、回纹、线纹等构图特征。其中,太极图、六十四卦是伏羲庙常用的装饰图形。从八卦结构衍生而来的S形结构以生动的视觉图形反映事物本质的美,以对立产生和谐,再现了古人的宇宙观。这种图形,尤其是其S形结构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伏羲庙建筑群装饰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和砖,采用透雕、浮雕等方法。石雕在伏羲庙中用于大门前的装饰,主要题材有龙形象和八卦图。先天殿是河图洛书图。砖雕多用于影壁、门、檐、屋脊的装饰,正脊多用植物纹样,并以左右横向重复的方式构成,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屋脊两侧多雕有鸱尾蹲兽、饕餮、螭龙等,寓意吉祥平安。木雕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上,雕饰精致的动植物纹样多用于门窗、檐、雀替等构件的装饰,构图饱满而均衡。吉语类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牡丹、兰花等是正宗传统的雕刻图案。

伏羲庙建筑装饰的题材、装饰材料极富艺术表现力。如八卦、太极图、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河图洛书图等图案,形象地说明了伏羲氏的历史功绩和发明创造。仙鹤、松枝、团凤图案寓意长寿美满。伏羲庙建筑在空间、色彩、形体上采用了一系列对比手法。

伏羲庙建筑的审美特征

伏羲庙建筑群不仅以实体记录了明代的建筑技艺,还积淀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内涵。

一是建筑风格兼有北方的雄壮和南方的秀美。伏羲庙经过700余年的创建、修缮、扩建,保存至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宫殿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严谨方正、逶迤交错、精巧秀美、气势雄浑的特点。伏羲庙建筑群中既有西北特有的单坡型建筑,又有双坡型建筑;伏羲庙建筑群采用天然优质木材,保留木材原有的质地和色泽,原质木材和砖石的结合使整个建筑群有着北方建筑特有的浑厚、淳朴之美,同时在建筑的局部装饰上,精雕细刻、细致精美,透出一种幽静和诗意,蕴含着江南建筑的风韵。天水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上游,风俗兼南北之长。自古以来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铸就了天水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是八卦与建筑艺术的成功结合。天水至今遗存有大量和伏羲相关的文物古迹与民情风俗,在伏羲庙多次出现八卦或太极结构的装饰图形,门前的抱鼓石上就采用了天水当地常用的八卦,房屋额栏上的仙鹤花草纹样多采用太极图形构图形式。这些都是与当地伏羲文化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的。

三是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置身中院,皎洁的月光从古枝缝隙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使人感觉宁静祥和。

伏羲庙的设计与建筑是天水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展示了天水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700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伏羲庙建筑艺术图形符号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天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汇相融,熔炼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陇东南地域的相对封闭,又使这种地方建筑艺术历经七八百年而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弥足珍贵。

来源:甘肃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