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咽喉金城关

金城关是兰州人的一个情结。这座西北最有名的一座关城,是因防守关口的需要而修建的,它既可控制黄河桥,也可以盘查行人,同兰州城相辅相成。

对于金城关修筑确切时间至今人们尚不能确定。民间传说“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有记载说它建于汉代,而《元和郡县志》则说它是在隋开皇十八年由金城津改建而来。也有人说,金城津初时关址在今西固沙井驿大桥附近,至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时,移至今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山铁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西山腰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马字旁+因)《十三州纪》:金城郡有金城关。”《元和郡县志》谓: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重修皋兰县志》四册记:“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筑,明屡加修葺。”志书所各说不一,但金城关由来已久是肯定的,其名称的出现距今至少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隋朝至今的1000多年中,金城关非常繁忙。到中原的西域商人,去印度取经的高僧,为中央政府传递信息的使臣都从这里经过。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从此经过,留下了一段段的感人佳话。

《重修皋兰县志》中说:“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筑。”北宋时,兰州是北宋和西夏发生拉锯战的地区,在这一段时间,黄河河道也逐渐北移。1081年北宋李宪率军从西夏手中夺回兰州以后,于是大规模加强了兰州地区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和西夏在兰州发生大战,当时西夏动员80万人参战,并派兵持盾牌顺云梯准备登城,这时城上箭如雨下,后来西夏军因粮草供应不上而撤退。在这个背景下,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反攻,充分发挥黄河天险的作用,在黄河北白塔山西边又重新修建了金城关,其目的是防守黄河渡口。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金城关北倚高山,南临大河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与河之间,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金城关历代都有修葺,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两次在明代。明代的探花黄谏在他的《金城关记》中记述了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重修金城关的情况,当时人们拓展了金城关的外围,修筑垛口,而且在城内还修建了真武殿。三十多年后,金城关再次被人们重修,这次将关城扩展到了黄河边上,为了防止敌人火攻,在门上还修建了注水孔,修建了三层的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雄险的金城关,可以凭关固守,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这些对联诗词,写出了人们对金城关的感受和兰州的历史。

从西固出发,沿着黄河而行,过河口南车站,走不了多久,就是黄河南岸通往八盘峡的公路。顺着公路往前,就会在路边上看到一个古代渡口遗址。这里就是汉代青石津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路边上有一个形如骆驼的石碑,碑上镌刻着“汉代青石津遗址”。 站在岸边的公路上,脚底下就是一大片白里泛青的石头。这些黄河边上的大片的青色石头,无言地证明,这里就是黄河古渡——青石津。青石津似乎是因这里的青色石头而得名。沿着岸边的一条陡而窄的小路,人们就能走到那片大青石头上。在阳光照射下,石头苍凉而并不冰冷,坚硬中透着温暖,如同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石头上用来插木桩的石孔仍然完好无损,无知的孩童在黄河边玩耍,一切似乎与2000多年前一样。

青石津北岸为八盘山,现在叫张家台;南岸为青石山,故亦称此峡为青石峡,渡口称青石津。

据说青石渡是霍去病河西之战后开通的,它是规模庞大的金城渡的一部分。金城渡是今天西固区境内的黄河上众多渡口的总称,它和芮城风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远的鹯阴口被人们黄河四大古渡。金城古渡不仅仅只有青石津一个渡口,它涵盖了从八盘峡到钟家河一线的各个渡口,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渡口群,云遮雾绕的历史让人难以区分具体的名称,只能笼统地将这一带的黄河古渡口称之为金城渡。 古代交通落后,数万大军云集此地渡黄河,必定从许多渡口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行军的速度。这也是,西固出现渡口群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这里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兰州府志》记载: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曾率万余名骑兵,由此过黄河,出击羌人。《三国志》记载:蜀国大将姜维讨伐魏国,围攻狄道(今甘肃临洮),魏国从河西调来军队解围,也是从这里过黄河的。许许多多的文臣武将从这里走过,然而能让人记住的并不多。历史长河也和黄河一样,前浪推后浪。人们知道赵充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的,其它的人大部分早已被时间所湮没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异常繁华。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八月,前秦灭前凉,兵分两路,北渡黄河,都是从这一带过黄河的。当时,前秦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苟苌率领从石城津渡河;一路由梁熙、姚苌、王统、李辩率领从青石津渡河。可见所谓的青石津、石城津、金城津等名称只是对整个渡口群中具体地点的称呼。《周书》中曾经提到“西魏废帝元钦,曾统帅锐骑三万,讨伐吐谷浑”,也是从这一带过黄河的。

为了确保军队商旅渡河,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西固城一带设立了金城县。它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大军渡河,确保黄河渡口安全而设立的。驻守黄河渡口群的士兵,再加上汉代金城县城为依托的防御体系,就构成了一道严密地封锁黄河渡口的防线。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金城渡在古代是何等的重要。人们将它称之为黄河四大古渡是当之无愧的。

《兰州轶事》本书大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始于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止于兰州解放前。全书分为史前兰州、两汉烽烟、西秦王都、隋唐兰州、宋元纷争、明代植根、清为重镇、近代风云共8个篇章。编写人员从大量的史料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然后以点带面,以趣闻轶事的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段兰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