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野战军中,两位统帅——林总和罗荣桓,人称“林罗”。参谋长刘亚楼曾经说,其实,叫“罗林”更为恰当。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东野总部中,罗荣桓虽然是政委,他的作用在关键时刻,对于部队打胜仗,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确实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0月,在锦州战役攻城大战的最关键时刻,在东野总部,机要科送来一份电报:由新民和巨流河向西北进犯的敌援军廖耀湘十几万大军,已经占领了彰武。

原来,由于解放军进攻锦州,8日,蒋介石第二次飞到沈阳,给援军廖耀湘下了死命令,必须快速前进,快速增援锦州。同时,他又命令锦西和葫芦岛的敌援军猛攻塔山。蒋介石以为西路有11个师,军舰上有火炮,有海空配合,攻下塔山不成问题。并且,他还幻想锦州解围之后,东西两军对进,包围夹击东野主力。为此,他甚至把这次作战称为“辽西大会战”。

蒋介石所想的,正是林彪所怕的。

蒋介石在沈阳部署好,又跑到葫芦岛,亲自指挥海空军协同地面部队,向塔山猛攻!东野守塔山的四纵,不怕伤亡,以大无畏的精神,顽强地堵击敌人,阵地失而复得,一次次打垮政人的进攻,打得蒋介石束手无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廖耀湘率部却占领了要地彰武,林总得知彰武失陷,忧心忡忡,把电报递给罗荣桓担心地说:

“补给线被切断了!"

罗荣桓看完电报,沉吟了一会,说道:

“看来廖耀湘并不认真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为什么?”林总问。

“蒋介石要他向西南进军打通北宁线增援锦州,他却朝西北占领彰武。”罗荣桓说,“敌人占领彰武,只能起威胁我们后方的作用。卫立煌和廖耀湘都想保存实力,他们要按蒋介石的命令,必然要背着辽河、新开河和饶阳河三条大水行军,但怕被我军切成几段,节节包围消灭。又不敢再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占领彰武不过是虚晃一枪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总却没有想到这一点,问道:“你怎么知道?”

罗荣桓说:“这一点,毛主席早就看透了,电报上给我们提醒了……”

由于罗荣桓的分析和判断,使得林总豁然开朗,不再担心廖耀湘这一路援敌,得以集中全力指挥攻锦之战。而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廖耀湘确实当时是在保存自己的实力。

刘亚楼后来说:“罗政委看问题很透彻、准确。他总能在我们包括林总犹豫、疑惑的时候,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令大家豁然开朗。这一点,几乎没人能比得上他。大家都说‘林罗’,其实叫‘罗林’更恰当一些。”

正是因为这,在东野总部,林总考虑问题不周密或者被迷惑的时候,作为政委,罗荣桓总能及时补充不足,在纷繁复杂的军情中,他总能剥离现象,找出本质和真相,使整个东野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