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静自然凉”存疑

文/周长行

盛夏时节,大太阳当头晒,无处不热气逼人。老年人又特别怕热,真是受不了。

在靠空调度夏的当下,还有多少人惦记“心静自然凉”这句老话?

没法去考证,也不值得考证了。

笔者是记得的,但是,我却从来不信它。因为在没有空调的那些年月,我的心无论如何也没静下来过。试过多次,都不灵。照样领教夏夜热得无法入睡的滋味。也做不到古代诗人那样,悬想遥远的“绿天深处”,“便觉清气可挹”。咬牙熬下去和想方设法为“受不了”解围,才使我度过了一个个难捱的夏天。

平心而论,“心静自然凉”是一个个人修养或修炼的问题。记得有佛教居士写过这样两句诗:“身居火宅中,心在清凉境。”印度习瑜伽的人,据说也有暑不觉热、冻不怕冷的本事。这些类似“练功”的把戏,老实说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专门做修炼的人,或许能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所谓“化境”。然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工的、务农的、上学的等等凡人俗事,无一例外的都要靠防暑降温的措施,方能保证战高温斗酷暑,平安度过这个热到“破纪录”的夏天

所谓的“挑战不可能”,是个别奇人的可能。就我们凡人而言,“心静自然凉”,只是一种向善的劝慰而已。

忽悠过头,就是误导。热死人谁负责?!我们绝不能指望“悬想”会给我们带来40度高温下的“清凉”。

“心静自然凉”解救不了热浪滚滚下的芸芸众生,顺天应时,因人而异,科学度暑,才是正途。

拥有一个“心静自然凉”的好心态,还是应该提倡。

(写于空调凉风习习来的“周氏书屋”。6月1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