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在本报撰文表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高校对口支援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是师范院校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体力量,在加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协同提质计划”),扎实推动师范院校间建立协作发展共同体,积极倡导建设层次清晰、体系完备,兼具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师范院校联盟,努力培养适应教育强国目标的新时代教师。广大师范院校也将落实协同提质计划作为全方位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携手创建一流师范院校的创新探索,以更强担当、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创新机制模式,深化教育对口支援实效

协同提质计划是高校对口支援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是师范院校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协同提质计划聚焦师范院校教育帮扶。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协同提质计划将范围精准定位为师范院校,着眼于中西部受援师范院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和培育,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同高等教育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受援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增强其对当地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协同提质计划创新教育对口支援模式。协同提质计划突破原有“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高校对口支援模式,打造师范院校“1+M+N”的组团帮扶新范式。协同提质计划北师大组团中,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1”),积极协同安徽师大、西北师大、四川师大3所参与帮扶高校(“M”),重点支持青海师大、阜阳师大、阿坝师院、西昌民族幼专4所受援师范院校(“N”)。这种全新组团帮扶模式,引入“参与帮扶高校”重点联系和帮扶一所受援师范院校,加强了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协同提质计划助力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提质计划将对口支援师范院校和帮扶地方基础教育纳入同一帮扶体系,“间接”与“直接”双措并举,“造血”与“输血”双管齐下,既在长线上增强地方受援师范院校的发展动力,持续为地方输送优质师资;又能解决燃眉之急,为地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提供实质性帮扶支撑,带动地方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优化理念思路,力促师范院校共同提升

协同提质计划突破以往对口支援单向输出、单边帮扶的传统理念,以协同提升理念为指引,构建多元互动支援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北师大联合参与帮扶高校,联动各省教育厅,前往4所受援院校开展两轮专题调研,深入研讨、精准把脉相关院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提炼核心发展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一校一策”方案。

坚持共建共享。北师大组团立足参与帮扶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强项,挖掘受援院校的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优势,保障协同提质计划的持续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双向共赢的运行机制、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师范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组团院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协同提升。北师大组团构建“4+X”工作体系,通过统筹运用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协同发展机制,全方位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战略,持续赋能师范教育发展

北师大组团深刻认识到协同提质计划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组团运行机制,高效推进帮扶工作。未来,组团将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引领性,立足教师教育发展前沿,高质量高标准谋划部署组团发展,构建新时代教师素养体系,强化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培养,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针对性,围绕组团院校的发展实际、受援环节和现实需求,持续完善“4+X”工作体系,定期召开组团专题研讨会,增强帮扶合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协同性,完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确保思想同频、资源同享、信息同步,形成共同推动师范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