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7年的那年冬天,14岁的朱彦夫脱下了那件满是补丁的旧衣,换上了对于他来说略显宽大,不太合身的崭新军装参了军,17岁时奔赴朝鲜参战。

他的手、他的腿、他的眼都在战场上立下了战功,在长津湖战役后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历经了大大小小共47场手术,昏迷了整整93天。

而他也在这场战斗中永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在看到自己的样子后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想要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么朱彦夫如何在逆境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呢?他后来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津湖战役中的幸存者

1947年的那年冬天,14岁的朱彦夫扛上了枪,穿上了军装参了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解放后,又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的部队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为争夺250高地,与敌人血拼了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面对极度的严寒和装备精良的敌人,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血泊中,最后在这阵地上仅剩朱彦夫一人,他在阵地上来回穿梭,交替使用一切可以打击敌人的武器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就在此时,敌人向他扔去了三颗手雷,朱彦夫躲闪不及,击中了头部,左眼也被弹片炸伤,瞬间失去了意识。

敌人此时也攻上了山头,他们发现这片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但他们并不放心。

开始打扫战场,用刺刀继续捅刺那些已倒下的战士,而这一刀正刺中朱彦夫的下腹部。

也不知过了多久,等朱彦夫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漆黑一片了。他试着活动自己的双手,却发现手指已经僵硬得无法屈伸;双腿也被冻得没有知觉,无法站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左眼被炸伤,只能依靠右眼勉强看清周围的情况。浑身疼痛难忍,但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尽快离开这里,很有可能就会被冻死在这里。

于是他勉强吃了点雪来补充体力,他穿着一件单薄的背心,一条破洞的军裤,艰难地向部队所在方向爬行。

他一次次地昏迷,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当他终于爬到一条小溪旁时,侦察人员发现了他。

他们惊讶地发现,朱彦夫的肠子都已经流在了外面。他们立刻将他送往了医院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医院里,朱彦夫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他的全身皮肤肿胀、由紫变黑、开始化脓。医生们和护士们全力救治他,但所有人都认为他可能挺不过去了。

在经过大大小小47场手术和长达93天的昏迷后,朱彦夫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由于在极寒的雪地里待了太长时间,他的双手双脚已经被冻成了冰块。

医生们不得不从手腕处锯掉他的双手,从膝盖下方七厘米处截去他的双腿。他的左眼眼球被弹片击飞,幸存的右眼视力也仅有0.3,几乎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难不死活过来的朱彦夫此时只有一个念头——自杀。他无法接受自己从一个报效国家的热血男儿变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生活不能自理,处处受人照顾,就连吃饭、上厕所都需要有人帮忙,他一时间无法接受,他过不了自己的那道坎,心想还不如死在战场呢。

于是便想着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好在战友及时发现,阻拦了下来。政委得知后,将朱彦夫数落了一顿:

“朱彦夫!你有没有想过,你就这样死了,你对得起你的战友们吗?对得起这些拼尽全力将你救活的医务工作者吗?为了救你输了多少血你知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话,重重地落在了朱彦夫的心间。他幡然醒悟,是啊,自己如果就这么死了,对得起自己曾经紧握拳头宣誓入党的自己吗?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吗?

朱彦夫一下也想明白了,他要活下去,连带着战友们的那一份,好好地活下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尽管部队为他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但朱彦夫却拒绝了这份好意。

他不愿意让自己的余生被束缚在别人的照顾之下,而是渴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过上独立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朱彦夫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选择——回乡,回到张家泉村。上级也曾试图劝阻,但朱彦夫的坚持最终还是同意了。

朱彦夫的母亲,本以为她的儿子早已在战场上牺牲,还在山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坟墓。每当思念儿子时,她都会来到墓前,低声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和骄傲:

“儿啊,你为了和平而牺牲,值呀!”

朱彦夫回来时,乡亲们以为大白天活见鬼了,因为烈属的牌子还挂在门上呢,坟头的草都长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朱彦夫的样子,应该是侥幸活了下来,大难不死,乡亲们兴高采烈,拉着朱彦夫说道:“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朱彦夫推开门进家后,朱母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儿子,掐了自己一下,确认不是在做梦,看着当年好端端地一个大小伙子,如今却是这番模样。

不禁湿润了眼眶,朱母看着很是心疼。不过朱彦夫现在这个样子,自己恐怕也照顾不好他,便想让他继续回疗养院。

朱彦夫嘴上答应了,实则将自己反锁在了屋子里。想要锻炼自己,不想一辈子依靠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朱彦夫来说,他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自己独立吃饭。没有双手的他,要付出比常人百倍的努力来练习。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拿勺子吃饭的动作,他要练习上万次。打了碗,撒了米,他也不气馁,用自己的舌头将米饭舔到嘴里。

而第二个挑战就是站立,刚装上假肢的朱彦夫还有些不习惯,没走几步便重摔在地,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地爬起,一直没有放弃。

屋子里仅剩些地瓜干,朱彦夫每天依靠这些地瓜干来维持日常所需。有一次,朱彦夫在练习时,不慎摔昏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醒来时,水罐摔碎了,地瓜干早已被老鼠啃食得七零八落。没有食物,没有水源,连发出声音的力气也没有,就这样朱彦夫又一次昏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荣军所的同志们前来看望朱彦夫,朱母这才得知朱彦夫根本没回到疗养院,赶忙寻找,发现朱彦夫已经昏倒在了屋子了。

屋子里全是他练习时,摔碎的碗勺碎片,周围一片狼藉。同志们见状,赶忙将朱彦夫搀扶到了床上,一点点地喂他水喝,朱彦夫这才又苏醒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朱彦夫的不断练习下,他终于有了自理的能力,可以独立地走路、吃饭等一系列基本生活事物。

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在回乡之后,朱彦夫面对的是一片贫瘠与落后。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村民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痛。

他看到乡亲们,依然被贫困的阴影所笼罩,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于是,他暗暗立誓,要致富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1957年,朱彦夫被乡亲们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常常戴着假肢,拄着拐杖,走在田间,体察民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从文化做起,将自己的所有家当卖掉,买来了两百多册书籍,开办了一个图书馆。但乡亲们虽然有读书的心,却不识字。

于是朱彦夫又在夜晚当起了老师,在这个连小学生都没有的山村里,却走出了100多个“秀才”和十多个会计。

张家泉村的地处一个山高坡陡的荒山上,村子里没有井,村民们用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常常需要跑几公里山路才能去打水。

朱彦夫就带着村民们打井,那时正值冬天,在挖了十多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水,挖井的村民的衣服也被冻成了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彦夫为了保证打井的顺利进行,想要再下去确认一眼,等朱彦夫上来时,面色苍白,腿疼得厉害。

他想要把假肢卸下了,却由于井水、泥水和残肢渗出的血水早已被冻在了一起,卸不下来。

乡亲们看到朱彦夫亲力亲为,一个个儿的都眼眶湿润,还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捂在了朱彦夫的腿上。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井也终于顺利完工,乡亲们的吃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解决了,又着手解决村民们的粮食问题,村子这边地处荒山,且山坡这个位置还有三条很深的大沟,于是朱彦夫带着全村劳力一起开荒地

朱彦夫不把自己当作一个残疾人来看待,他同乡亲们一起开荒地,有时候干着干着重心不稳就会不小心摔倒。

村民们见状,二话不说,背着他就要往家走。朱彦夫急忙挣脱,表示自己还有力气,不要回家。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泉村的荒山变成了田地,在那一年的粮食产量,就增长了五万多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灯,要驻地接线的话也要跑到十公里外。朱彦夫就将自己攒下的积蓄,独自外出采购架电材料。

朱彦夫舍不得住旅馆,就将假肢拆下来,枕着假肢在马路边凑合一晚。过路的人见状以为他是乞丐,还给他扔钱。

哪料第二天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大雨,此时朱彦夫身上的钱也不剩多少了,便用仅剩的钱雇了头驴回沂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路崎岖不平,朱彦夫好几次都从驴背上摔了下来。等将他送到松仙岭时,赶驴人不愿再往前走了,朱彦夫只好拄着拐杖独自行走。

看到这一幕,赶驴人也不禁泛起同情之心,走上前去同他聊天。这才得知,朱彦夫是个残疾人,此番是来为村里拉电的。

赶驴人心中无比愧疚,深感朱彦夫是个大好人,于是将朱彦夫扶上了驴,将他送了回去。

朱彦夫历经七年,先后79次外出,终于备齐了架电材料,1978年,张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用上了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卸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1987年,朱彦夫开始尝试写作。

最初,他尝试用嘴咬着笔来写字,但很快就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于是他又改用胳膊夹着笔写字。虽然一天下来只能写五百多个字,但朱彦夫却乐此不疲。

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先后出版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