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也正是在这句古话的束缚之下,越来越多县城青年开始转战大城市。

可在北上广挤地铁、起早贪黑的日常,真的比老家县城过得开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大城市月入过万的白领,大多情况下远没有县城老家的普通职员过得舒服,毕竟中国还有一句老话: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令年轻人产生县城经济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房地产上面,一线大城市的房价每平米大几万的时候,一些县城房价也飙升至七八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至于逢年过节回家看到高楼耸立,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后,总会不禁感慨:原来家乡已经繁荣至此,房价也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

老家飙升的房价自然也会让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产生危机感,为了寻得安身之所,这类人往往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梦想能够在老家买房子,待上了年纪之后,回到家乡发展,从而过上安稳惬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老家县城,由于位置以及发展局限,很多行业根本就找不到对口工作,而且跟大城市相比,老家县城的工资待遇也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县城来家根本就没办法跟大城市相比,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少县城工作的家长,还会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大城市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县城的各种条件并不能真正留住年轻人,特别是当房地产繁荣的浪潮过去以后,县城经济更加尴尬,没有健全的工业模式,工作岗位单一,也就没办法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当风险来临,几乎没有任何应对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县城的年轻人出路在哪里?有人脱口而出,当然是考公务员,既稳定又体面,也算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好的回报。

于是新的名词出现了,公务员经济撑起了县城经济的半边天,公务员的消费成了县城商业活动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当餐馆酒店开在政府单位旁边才有生意,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小县城的无奈与悲哀,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的疲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考公务员,甚至在业界流传这么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据统计,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已突破283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万,创历史新高,2024国考共招聘岗位18948个,招聘总人数39561人,但是总报名人数283132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平均竞争报录比为71.57:1,高于去年同期水平67.40:1,而且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限制年龄,学历也要求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只有少数岗位给大专学生留了名额。

由于竞争如此激烈,不少考生将目标转向县城,觉得县城的分数和要求会有所降低,这也是县城公职人员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靠着公务员经济来支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它的弊端非常明显。

假如国家政策发生变化,部门需要精政裁员,那么财政得到的营收就会立刻下滑,而且没有多元化产业的税收来丰盈地方财政,公务员的奖金和绩效也会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进入这个循环,整个县城的生态经济平衡被会被打破,抗风险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因此每个县城更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多元化经济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那些靠着公务员经济苦苦支撑的县城来说,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依托好国家政策的扶持,比如乡村振兴等,利用好新渠道,比如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努力做好家乡建设,宣传家乡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自然风光占据优势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业,有传统民俗优势的地方。则可以建设特色农村,而且旅游业和服务业都属于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是可持续发展、长期回报的一个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住人才是为了让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了家乡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回到家乡躺平摆烂,混着饿不死吃不饱的工资,直至有一天混不下去了,再去北上广打拼,也为时晚已。

参考资料:
东方今报:2023-06-26:中听 | 年轻人回县城考公,就业下沉未必不是好选择
大众日报:2024-01-02:“躺平式干部”被曝光,公职人员还能躺得住吗?
澎湃新闻:2022-07-07:年轻的基层公务员,在县城与乡镇找一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