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民俗“一百五,坟填土”,今年清明节哪天上坟?寒食节有啥讲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但是在古代,扫墓祭祖并非是在清明节,而是在寒食节,又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紧邻,所以自唐代以来,两个节日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因此民间有着“寒食清明”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节,顾名思义与饮食习俗有关,这是有历史典故的,据《史记》、《东周列国志》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追随之人介子推忠心耿耿,为了救饿晕的重耳,甚至割股啖君,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忘记介子推,将其母子二人烧死,只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很感动,下令禁火寒食,并为介子推修祠立庙。

知道了寒食节的由来,也就知道了寒食节其实是祭祀的节日,民间流传着寒食节的习俗:一百五,填坟土,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一百五”就是指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定在立冬后150天,或者冬至后的105天,因此寒食节也叫“百五节”,寒食节要上坟,于是有了“一百五,填坟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节和清明节紧紧相连,那么哪天上坟比较好呢?老话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中的前三后四指的是天数,前指的是寒食节,而后指的是清明节,正常情况下是寒食节的前三天或清明节的前四天;而左五右六指的是时辰,中午十二点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左五右六指的是12点前5个小时和后6个小时。

陆游诗云:“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在古代,皇家的祭祀也是在寒食节,而且还有吃寒食的习俗,你知道寒食都有哪些吗?

寒食“饺子”,其实饺子是最能代表中国美食的,春天是各种野菜上市的季节,清明节就要心智清明、思想清明,所以吃的也要清明,那就来一些野菜饺子,不但能表达对祖辈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多子多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鸡蛋”,古代寒食节是要禁火的,而煮鸡蛋是度过禁火期最好的食品,因此寒食节前用艾草、红糖、大枣煮鸡蛋,这样煮出的鸡蛋色泽红亮、香味十足,寓意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面燕”,山东也叫饽饽鸡,是指寒食节前用面捏成鸟或燕子的形状,放到蒸锅里蒸,蒸好后在面燕的身体上画上好看的花纹,点上鲜亮的眼睛,面燕就做好了,寓意迎接美好的春天,剩下的日子都幸福安康,好运连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食“粥”,这也是寒食节最典型的食物,寒食节前用糊黍米加上红小豆、豌豆、花生米和大枣等熬成的粥,就叫糊黍米粥,也叫寒食粥,民间认为寒食节喝糊黍米粥,一年都身体安康,不受“外邪”侵袭,家业随之兴旺发达。

人间至味是清欢,寒食清明节,传承食俗皆因其思乡。清明将至,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儿,愿家家皆安康,事事皆清明。我是晓峰,喜欢晓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记关注吃货峰子哦!

本文由吃货峰子原创,欢迎关注与您一起交流,让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