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7月初,封丘张先生的大腿被手机烧伤

2021年7月初,河南新乡封丘县的张先生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感觉到腿疼,低头一看,手机自燃了、裤子被烧着了,两秒钟就烧了一个大洞;大腿也被烫伤,去医院处理、诊断为二度烧伤。

更多见的是手机自燃引起火灾。2020年11月19日,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黄营镇某小区一处民房着火。消防部门灭火后经现场了解,起火原因是在卧室床上充电的手机。户主儿子介绍,当时他将手机放在床上充电后,就跑出去玩了,结果好好的家就被烧毁。

2020年4月份时,常州某居民家也发生了一起火灾。事后查明,火灾是当时放在沙发旁边充电的手机爆炸而引发的。

近年来,因为手机而引起的事故时有耳闻,有的甚至引起了人员的丧亡;分析手机“杀人”事件会发现,遇难者遇害时都是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使用手机。

分析致命原因在于:充电器的结构包括高压线圈(220V交流)、铁芯、低压线圈和整流电路(输出5V直流)。与手机连接的是低压(5V)充电接口,平时充电时,电流比较小,也比较均衡;但如果在充电时使用手机,就会加大手机充电的电流。使用手机时,因为运行程序的不同,手机的实际工作功率就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充电器对手机的供电状态不稳定,由此增加充电器偶然性故障的发生概率。

很多人认为手机外壳绝缘,不会让人触电。实际上,交流电是可以穿越绝缘体导电的。

手机充电的插头与人体都是导体,手机的绝缘外壳位于二者中间,就相当于物理上说的“电容器”。大家知道,交流电是可以在电容之间导通的。正常充电时,通过这个“电容”的电流电压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当手机贴近人的头部时,由于脑部神经更加敏感,尤其是一旦出现了漏电事故,后果就会非常严重。特别是质量低劣的杂牌手机、山寨充电器,更容易发生漏电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1月19日,淮安涟水黄营镇某小区一民房着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4月15日,常州金坛一居民家中因手机爆炸起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2月2日,泰国西部春武里市,28岁男子充电时玩手机致死

为了避免严重事故发生,在手机充电时,请一定不要使用手机。特别是家住平房或自建住宅的,可能多数都没有避雷设施,在夏天雷雨天气时,要绝对避免边充电、边用手机;否则,一旦雷电击中供电线路,就会通过家里的电路、对正在使用充电手机的人造成致命伤害。

在手机爆炸伤人事件中,手机厂商给出的解释多是使用了非原装充电器。但实际上,通过梳理手机爆炸伤人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充电器(电池)是原装还是山寨的,也不论充电、还是待机,爆炸事故都有发生。

当然,其中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其一是,事故大多发生在6-8月期间。这在我国通常是最热的一段时间。其二是,事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如重庆、湖北、湖南;北方较少。和北方相比,南方通常更热。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温度高的环境下,手机更容易发生爆炸伤人事故。

下面是一个在高温下,电池起火的动画。看到这个动画,大家对手机爆炸的事故,多少就有些直观认识了吧?为了避免手机伤人,小酉在对众多手机爆炸害人事件分析后,想给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使用劣质手机。

劣质手机包括不知名小厂的杂牌手机,假冒的山寨名牌手机,翻新的手机等。

劣质手机通常只配劣质电池、或者老化电池,电池爆炸爆炸的隐患极大。

2、不要使用低劣的充电器。

由于各种意外,原装充电器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人认为充电器无足轻重,随便买一个使用,岂不知这就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手机充电器电压参数虽然一样,但功率有大有小。使用功率不足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就相当于让充电器超负荷工作。这时,充电器内部容易过热、出现短路,这就可能致使充电端口输出高电压、引发触电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池起火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因非华为官方电池导致的伤害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因非华为官方电池导致的伤害案

原配或者合格充电器其供电功率大,并且还有保护设计,工作稳定性好,能避免意外发生。低劣的山寨充电器偷工减料,各种配件质量不达标、保护电路不过关,极易导致危险发生。中消协曾经发布过预警:未经过CCC认证的手机充电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形同“手雷”。预警中说,东北某地消费者使用未经CCC安全认证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结果在接听电话时触电死亡。

3、不要使用劣质手机电池。

手机爆炸,其实就是电池爆炸。电池短路时发生的爆炸,其破坏性多数是因灼烧引起,瞬间的放热会导致用户皮肤受伤。相关人士说:一块容量超过3000毫安的手机电池,其潜藏的危险性就不亚于一枚小型炸弹。现在的手机电池容量不断增大,有的甚至达到了5000毫安以上,危害性不容小窥。

电池本身是有寿命的,使用时间过久,或者充电过度,都有可能导致电池热压阀损坏,致使电池膨胀、甚至“爆炸”。

2019年4月,有人通过微博发消息称,其父亲的华为手机在口袋里发生爆炸、烧伤大腿;一时引得舆论热议(见上图)。后来经过确认,爆炸是由非官方电池所致。有人为了延长手机的待机时间,将原配电池更换为更大容量的电池;这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通过国家安规认证的正规厂家产品。

4、不要使用外观有破损的充电器。

充电器因为经常插拔,容易因为拉扯导致外观或者连线受损。一旦出现破损的情况,尤其是发现有金属线裸露在外时,就可能让人体接触到220伏的电压,要马上停止使用,不可带病工作。

5、充电时不要在手机或充电器上覆盖东西。

手机充电时,手机和充电器都会发热。这时,如果上面被其他东西覆盖,将不利于热量的散发。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导致危险事件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温下勿用手机

6、不要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手机。

iPhone手机的正常工作温度是0~35摄氏度;最佳使用温度是22摄氏度;极限温度是-20~45摄氏度。Android手机大致也是这样。

在夏天,环境温度超过35度时候很多;此时,我们要避免使用手机。手机储藏温度上限是45度。在夏天的某些特定环境下,比如封闭的车里,温度很容易到45度以上,我们要避免把手机放在这样的高温环境里。

夏天还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放阳光下直射。阳光直射会导致手机温度突然上升、发热异常。

7、避免长时间玩手机,或边充电、边玩手机。

手机工作时会发热,手机里运行的程序越多、连续运行的时间越长,发热越严重。尤其是玩大型3D游戏或者边充电边玩手机时,发热情况会更严重。除了玩游戏,运行社交软件、或者播放视频时,手机要用到的下载流量多,数据量大,手机的负荷也容易加重,导致发热严重。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或者边充电边玩手机。

8、不要把手机放在紧贴身体的地方。

手机内部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高上1-2倍。体感温度在40-45度时,人会有轻微热感;体感温度45-55度时,手机有明显灼烧感;体感温度超过50度时,手机发烫严重,较长时间接触、极易对皮肤造成烫伤。

另外,夏天容易因为出汗把衣服浸湿,将手机放在紧贴身体的裤子口袋等地方,手机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包裹、就与被水淹没的情况类似。汗水中还有盐分,更容易对手机带来损坏。

9、一旦发现手机温度异常,要及时处理。

手机是一件随身物品,出现温度异常时,只要留心,会很容易发现。当我们发现手机异常高温时,就要马上把手机关掉,或者放到一个凉爽的环境中、闲置降温观察。务不可继续使用;否则,将可能导致电池膨胀、甚至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8月22日晚,一个母亲只顾玩手机,5岁女孩被车碾压

以上罗列的九点,其实很少同时遇到,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危险一旦出现,就将后悔莫及。即使没有上面的这些问题,我们平时玩手机时也要有所控制,万不可不分场合地想玩就玩。大家来看一些血淋淋的案例吧。

2016年6月28日,马来西亚一名25岁女子在加油站加油时,站在油枪前玩手机。接下来,突然发生爆炸,她被火舌和高温正面击中,全身60%灼伤。消防单位初步勘察后判断,是汽油气体瞬间燃烧引发的闪爆,伤者轿车并无起火燃烧,但部分车身遭到高温波及。多数人认为这次爆炸和该女子玩手机有关。

2018年8月5日,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在青岛某处海滩上玩沙。游客坐在沙滩上、低头发了一条朋友圈,再抬头看时,双胞胎女儿就消失了。第二天,两个女儿的尸体从海上打捞上来。

2016年6月3日,以沙县小吃而著名的福建沙县,一名粗心的妈妈只顾低头玩手机,全然不顾在医院二楼栏杆处玩耍的3岁孩子。当孩子从玻璃栏杆旁钻出后,一不小心从护栏边跌落至一楼大厅,口唇青紫、人事不省。将孩子送入医院急诊科后,检查显示:孩子颅骨骨折、颅内小血肿、双肺挫伤、右尺骨骨折。

2015年8月21日下午,河南郑州一名母亲带孩子外出。由于只顾低头玩手机,没留神、2岁儿子跑到一辆越野车的右前轮前,结果被轧、当场死亡。

2015年8月22日晚8点许,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广场,一名5岁女孩和母亲一起回家时,母亲只顾低头玩手机,女孩独自跑到了公路上,被一辆公交车撞倒碾压、不幸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2015年10月24日下午3点左右,在义乌阳光大道尚经村路段,一名男子过马路时还在看手机视频,结果被一辆货车当场撞死。

2016年4月,在福州杨桥路福大北门位置,一名快递小哥在骑电动车时,低头看手机、撞到了一部停在路边的宾利。快递小哥当场就傻眼了!那车是宾利啊,这得要赔人家多少钱啊?

开车时,因为玩手机而发生的事故就更多了。2016年2月22日中午,重庆市一个吴姓的司机为了抢微信中的红包,结果开车撞上了路边货车的尾部,前保险杠、引擎盖、大灯等部位都严重受损。

2016年5月8日14时50分左右,诸永高速杭州方向括苍山隧道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司机因低头玩手机,将车开进前车尾部,导致车辆顶部被削平。

司机因为玩手机而酿成事故的情况,早在2011年10月27日的“现代快报”就有报道。一线交警估算,日常的碰擦事故,至少有20%是司机因为收发短信、接听手机等行为引起的。国外相关报道更早。据美国统计,2001-2007年的交通事故数据中,有1.6万人死于边发短信边开车。

《纽约时报》2009年的报道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长途运输卡车的驾驶室内安装了摄像头,通过对100多名卡车司机长达18个月的跟踪调查发现,司机边开车边发短信时,发生车祸的几率是不发短信时的23倍。

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玩手机而去冒23倍的车祸风险;所以大家在行驶中就别再利用手机看导航、发微博、玩微信、打电话、发短信了吧!要知道:这些,都是足以致命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