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真的谢谢你,我终于从这三年的苦海里跳出来了。”

这是王老师曾经接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对于心理咨询专业度要求极高、王老师也笑称,“这是个极具挑战个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专访我们邀请到倍赋力家庭教育督导专家——王叶娜老师,今天就和王叶娜老师来聊一聊这个“备受挑战”个案的故事,进一步讨论如何甄别“真假抑郁”的方法。

PART.01

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位母亲,为了孩子辞职待业三年时间,三年间往返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可谓是四处奔波,带孩四处求医问药,经过多方检查后,各方结果均不一致。有的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有的确诊为抑郁症、还有的确诊为焦虑症,这让孩子父母彻底绝望。只为弄清楚孩子到底怎么了?

孩子父母经过多方了解和咨询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通过朋友介绍与倍赋力家庭教育的王叶娜老师取得联系,原因是“王叶娜老师的心理咨询方式有些不同”。

在与孩子父母交流过程中,王老师发现,孩子父母表述的症状行为与症状本身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多相悖的地方。随后王老师让孩子做了几套潜意识测评,来进一步了解孩子状态。

“心理咨询常见量表,有很强的针对性质,被测试者很容易通过‘个人意愿’操控测试结果,而‘潜意识’测评不会。”

孩子经过多维度的潜意识测评后,王老师发现孩子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反而检测出孩子的智商非常高。王老师为佐证自己的观点,翻阅了孩子历年来的就诊记录,通过绘制就诊时间轴,在梳理过程中,王老师发现了清晰的孩子操控家长的痕迹,孩子是有抑郁情绪的,但他的抑郁情绪完全不足以确诊为“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就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很聪明,他在反向操控你们,并且成功了。”

王老师表示,青少年成长阶段,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模仿性和因病获益,因为患病会让自己有利可图,不用读书、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想要做什么都能得到满足。

王老师通过两个多月的陪伴与沟通,某一天,孩子家长焦急的找到王老师,突然提出见面请求。

“孩子今天主动和我坦白,表示自己生病是“装的”,向我和孩子爸爸表达了歉意,感谢王老师的帮助,现在我已经摆脱了‘焦虑’的心态。”

后来,在王老师与孩子沟通中,孩子也向王老师“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一个天才在沉睡,是让人无比心痛的。”

在这个个案中,孩子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智商,他并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他利用自身意愿来“反向操控”父母,并且获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王叶娜老师反复强调,为什么孩子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值得各位家长们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02“甄别”能力是关键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关卡性的问题,那就是“甄别”,甄别之后才能明确治疗方案与方向。”

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屡上热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其中四年级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为2.8%,较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增幅近50%。

王叶娜老师表示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父母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认知。

“我的孩子抑郁了,这要怎么办?”

“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怎么检查结果孩子抑郁了?”

“好吃好喝供你”“怎么还抑郁了呢?”

王叶娜老师说:“在个案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觉得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院最终诊断出抑郁、焦虑,有的父母一听到‘抑郁’就表现出惊慌失措,开始四处求医。”

许多青少年父母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王老师强调,青少年父母自身也应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方向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自身“甄别”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03青少年心理特点

王叶娜老师表示,生命是有周期的,生命在任何一个周期会形成一种品质,一个阶段形成的品质会影响人一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王叶娜老师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各年龄阶段的特点:

0-1岁很关键,养的是孩子稳定的状态;

1-3岁,这时候需要妈妈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是从这个时期建立的;

3-7岁,这个阶段需要的是爸爸的陪伴,这一阶段是孩子培养归属感的阶段;

0-7岁,安全感与归属感两者健全的话,在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人格就会发展的比较健全;

7-12岁又是一个生命周期,12-18岁这一阶段属于青少年阶段。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与心理发育的比较复杂的阶段,身体已经接近成人,但从心理和现实生活上来说,他们还没有成熟。因此,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矛盾性,情绪起伏较大,无论是愤怒、憎恶、焦虑、躁动,还是喜悦、喜欢、开心、热爱、快感等,青春期的孩子表现的格外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04家庭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影响

“在家庭教育上,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温和而坚定,和善有立场’。温和、和善是我对你爱的表达;坚定而有立场是我对原则的坚守。这两者必须要同步前行,缺一不可。”

王老师表示,成年人往往会根据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约定俗成、他人眼光来定义孩子,忽视孩子的内在感受与被看见、被理解的需求,觉得孩子的行为、性格只有合乎社会公认的标准,和别人一样才是正常;稍有差池孩子就会被贴上“笨”“不听话”等标签。

那些所谓的标准是人们眼中更容易成功、更少经历困难的孩子“应该具备”的样子:聪慧、听话懂事、不任性等。但是,孩子不是统一标准制作出来的机器,他们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给予孩子多一些的耐心,鼓励和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远大于苛求和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叶娜老师告诉父母们要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要利用积极暗示来调整孩子的心态,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获得认同感,还要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多进行积极鼓励。

王叶娜老师始终认为,助人自助才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意义,也是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者需要践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