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重庆江北机场。飞机降落,一位老人颤巍巍地走下飞机。脚踩在重庆的土地上,却与记忆里的家乡完全不一样。老人问孙女,这还是在台北吧?

孙女听见这爷爷的问题,也不禁酸了眼眶。她告诉爷爷,这是重庆,我们回家了。

一名阔别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终于又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火纷飞,命运难以自控

我国一向主张和平,只有在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前提下,才符合岛内外甚至是国内外人民的共同发展需求。

战争影响的不仅仅是大环境,还牵动着许许多多平凡人的命运。萧家福就是这样一位被战乱左右了命运的老人。

时间来到一九四三年,此时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国民党一方采取了抓壮丁的方式来扩充军队力量,一时间人心惶恐。

正值青少年的萧家福也听闻到了国民党到处抓壮丁充军的消息,他明白,尽管自己才刚刚十六岁,可战争是残酷的,一但自己被迫充军,与父母及弟妹的重逢便再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寄希望于躲在山里,以此躲避国民党的征兵热潮。可是故事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所设定的那样,造化弄人,即便处在深山,却还是没能逃脱命运。

于是年纪轻轻的他跟着上了战场,由于年龄还很小,最开始萧家福只负责运输补给,保障前线的物资,可随着前线战事的吃紧,他还是不得不冲到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从这时开始,萧家福与故乡几十年的羁绊便拉开序幕。起初,他跟随部队活跃在重庆一带,虽然形势紧张,但好在离家不远,萧家福还在暗暗计划,等到战事不再那么紧张了,他就又可以回到家里。

这一打就是两年的时间,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萧家福终于盼来了归家的曙光。原以为可以踏踏实实回家,让想他的父母见一见儿子的成长,可天不遂人愿,命运的潮水将他推向了更远的地方。

萧家福受命,跟随蒋介石一方势力去往南京,此时的他心想,虽然离故乡是远了一些,但是能有所建树也好荣归故里。让人无奈的是,希望又一次破灭。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落败至台湾,他们筹谋着反攻大陆。可直到新中国成立,虽然国民党政府口号喊得响亮,但大家心知肚明,虽然仅仅一海之隔,但回家的归途不会那么容易了。

两岸分别,造化何以弄人

萧家福难忍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即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却还是主动请缨,申请成为一名驻守金门的装甲兵战士。哪怕只有一米,他也想再离家近一些,再近一些。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是天人永隔的痛苦,此时的萧家福还沉浸在对家乡及对亲人的思念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还不知道的是,家中的父亲经年积弱,本就瘦如枯槁,再加上对儿子的惦念,已经是心力交瘁,老人家就这样抱憾而亡。

而他的母亲多年养育弟妹也已掏空心血,原以为对外战争结束,萧家福就能回家团圆,可如今归期未卜,丈夫又抱憾归天,多重打击下,萧家福的母亲也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两位老人家还没有亲口夸一夸儿子保家卫国的勇敢,还没有体会到子孙满堂的快乐。就这样带着遗憾,留下了永远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时的台湾地区,唯恐大陆的讯息传回,影响军民的反对情绪,于是实行了消息封锁,在台的士兵,完全得不到一点家中近况的信息。

一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还能踏上故土,毕竟战争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萧家福也有这样的心理,于是他没有急着在台湾娶妻生子,认为回到家乡,听从父母之命才是最好的安排。

可时光流逝,转眼几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萧家福也不再是那个十几岁的翩翩少年。来到四十几岁,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即便他是那么的不情愿,还是只能选择一位台湾本地的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后,他与妻子共同孕育了两个男孩和三个女孩,固执的他坚持按照大陆的习俗,为子女们严格按照族谱,选择从“邦”字辈起名。

除了在孩子们的身上倾诉自己的思乡之情,萧家福还保持着自己的乡音。他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却坚持着说重庆本地地道的乡话。

他自小便告诉孩子们,我们只是住在台湾,真正的家,是在重庆,是在大陆。他很怕孩子们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萧家一脉的传承是从哪里而来的。

直至一九八八年,两岸关系渐渐缓和,开始恢复了两岸交流,在大利好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当局也逐渐放宽了政策,于是使得这些大陆来的老兵们有了回家祭祖、探亲的机会。

许多无奈,归途似近还远

在大陆的萧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给远在台湾的萧家福捎来一封书信,看着这封家书,萧家福的情绪再难抑制。

尤其是在得知父母亲已经抱憾离世,自己少小离家尚且不能尽一尽孝道,萧家福更是几次落泪。

在信中他得知自己的三弟已确诊癌症,本已经失去父母双亲的他,对三弟更是倍感珍惜。

萧家福恨不能立刻赶回老家,去尽儿子的义务、去担哥哥的重任。可现实让他又一次深感无力。

他明白,远在重庆,有自己的根,有盼他回家的兄弟姐妹,有自己已经黄土盖身、日思夜想的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