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54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8340字,配图13幅,阅读需要16分钟, 2024年6月13日首发。

接上期()‍

按:本文编译自鱼鹰社“新先锋”系列第326辑,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依据该条约的规定,苏联方面可望获得来自德国的军事技术援助。在相关的军事技术援助活动中,最重要的当属购买德国建造的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该舰在由红海军接手后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该舰于1936年7月18日在不来梅铺设龙骨,1939年7月1日下水并命名为“吕佐夫”号(出售给苏联后,原舰名“吕佐夫”被重新赋予“德意志”号装甲舰)。根据后续签订的协议,“吕佐夫”号重巡洋舰将以部分完工的状态交付苏联,然后使用德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和设备完成后续栖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吕佐夫”号的舰体,可见上层建筑部分还未建成,A炮塔已经安装完毕,但D炮塔尚未吊装火炮

苏联人从这笔交易中获益如何?这一点颇值得商榷。虽然在列宁格勒进行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续建工作最初能够按计划进行,但没过多久,德国人就开始拖着迟迟不交付完工该舰所需的武器和设备。据一位参与该舰建造工作的苏联军官称,到1941年春,德方明显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尤其是在武器交付方面。

苏德战争爆发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已完工约70%,甚至大部分舰员也配备完毕(所有军官和高级别水兵,外加约60%的普通水兵)。德国方面此前已为该舰主炮和防空武器提供了弹药,但此时该舰仍只能作为浮动炮台使用,而不是一艘完整的军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1941年时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1941年时的基本情况

1941年7月17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接到命令,准备充当浮动炮台使用,此时舰上的电力系统和武器已准备就绪。作为浮动炮台使用不需要全体舰员在岗,甚至连很多已经集结完毕的舰员都用不到,许多舰员为此被调往其他舰艇,剩下的则编入两个步兵连,隶属于一支海军步兵分队。

1941年8月14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舰体被从列宁格勒市的第189工厂拖到乌戈尔纳亚码头泊位处,次日舰上升起了苏联海军旗。9月7日,当德军地面部队进入该舰主炮射程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用其203毫米德制主炮向德军开火。此后,该舰每天都向推进中的德军部队开火,到9月17日,该舰共发射了676发主炮炮弹。9月11日,该舰在射击时,一发炮弹在前部主炮塔的一根炮管内炸膛,此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只能用剩下的三门主炮开火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表现未完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在泊位上向德军开炮的艺术画

9月16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首次被德军炮火击中并遭受战损,因为当天德军到该舰的距离已进入德军地面炮火的射程之内。处于未完工状态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无法在自身蒸汽动力的驱动下航行,甚至只能依靠岸上提供的电力。为此,该舰急忙召唤拖船前来拖曳,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然而,在9月17日再次被德军地面炮火击中之前,其仍未被拖走。由于舰上很多设备尚未安装,故“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损管能力较为有限,而从岸上射来的德军炮火又使前来救援的拖船无法靠近提供帮助。此时,该舰总共遭到德军53发210毫米重型榴弹炮炮弹的射击,估计有8~12发炮弹直接命中,该舰最终在其泊位的浅水区坐沉海底。面对种种困难,该舰在9月17日当天晚些时候将绝大部分舰员撤离。

在拆除了舰上的大部分防空武器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必要舰员。1941年10月初,部分撤离舰员参加了苏军在彼得霍夫发动的两栖登陆作战。此战苏军伤亡惨重但战果甚微,“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号上的多名舰员也在战斗中阵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在1939年这些见证德国重巡洋舰“吕佐夫”号下水的人群中,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它会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塔林”号,并在两年后成为苏联人用来轰击德国人的浮动炮台

经过长达一年的秘密抢修,1942年9月,“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被秘密打捞出水并拖往列宁格勒港口。在波罗的海造船厂,该舰修复了炸膛的主炮,并转移到港口内的发射阵地,于当月象征性地发射了6发炮弹,然后又陷入“沉寂”状态,直到1944年1月。

1944年1月10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向德军阵地发射了116发炮弹,这既是训练,也是支援苏军将于五天后发起的为列宁格勒解围的攻势行动。从1944年1月15日起的五天内,该舰又发射了936发炮弹,为苏军于列宁格勒附近发动的攻势提供舰炮火力支援。1月23日该舰发射了2发炮弹,1月24日又发射了3发炮弹,之后其主炮便永远停止了射击。

1944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更名为“塔林”号(当时苏联人可能有战后将该舰完工的打算),但战争结束后,经评估认为,不论从成本上还是从作战能力上来看,都不适合将该舰继续建成。于是,始终没有彻底完工的“塔林”号先是改为“第聂伯河”号非自航式训练船,最后成为一艘住宿用的废船。1958年4月4日,“塔林”号被除名,并于一年多后作为废铁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已改名为“塔林”号的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

除了命途多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塔林”号,前文提到过,战前红海军还有一艘以沙俄时代的一艘皇家游艇为原型建造的“马尔蒂”号布雷巡洋舰。实际上,该舰在苏联红海军中所属的舰种为布雷舰,只是因其吨位、武器装备、服役时间、新颖性以及作为巡洋舰建造的事实而被笔者纳入红海军巡洋舰的范畴。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这艘“巡洋舰”。

“马尔蒂”号布雷舰的前身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家游艇“旗帜”(俄语:Штандарт;拉丁文:Shtandart)号。这艘船最初于1893年10月之前在丹麦哥本哈根铺设龙骨,当时是作为俄罗斯帝国国家控制的海运组织“海军志愿者”的船只而建造的。如果需要的话,该船还可以改装为辅助巡洋舰。1893年10月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将这艘船打造为未来的皇家游艇“旗帜”号,于是这艘船在名义上第二次铺设龙骨。“旗帜”号于1895年2月26日下水,并于次年作为皇家游艇正式投入使用。该船完工时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旗帜”号皇家游艇完工时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旗帜”号为沙皇使用的游艇。战争爆发后,该船在1915~1916年间被用作运输船,往返于喀琅施塔得和芬兰赫尔辛福斯之间。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时,“旗帜”号正停靠在彼得格勒港。1917年7月中旬,这艘前皇家游艇正式起航前往赫尔辛福斯。1918年3月3日,临时政府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要求俄国船只离开芬兰和爱沙尼亚港口,此后“旗帜”号又回到俄国水域和喀琅施塔得军港。此时,在船员的要求下,“旗帜”号非正式地改名为“3月18日”号,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3月18日”这个日期是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的第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皇家游艇“旗帜”号。苏维埃海军将其改装成布雷舰“马尔蒂”号之后,其外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维埃政权接手后,曾考虑将“旗帜”号用作潜水母舰或鱼雷快艇输送舰,但长期以来该船一直处于未改装的备用状态,最后才决定将其改装为布雷舰,而且它非常适合这种改装。1931年10月31日,苏联红海军最终确定了改装计划,并决定于1933年夏季完成改装。结果发现,改装工作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1933年9月,在这艘船预定的改装完成时间到来后,又对改装计划进行了修改。

1936年12月25日,“旗帜”号终于完成改装,并以“马尔蒂”号的新舰名进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起初,“马尔蒂”号的主炮为四座单装130毫米/55倍径“奥布霍夫”式高平两用炮,外加七座76毫米/30.5倍径“伦德尔”式高射炮、三座45毫米/46倍径半自动21-K型高射炮和四挺7.62毫米机枪。完成最初的改装后,该舰能携带和布设多达523枚M1912型水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苏制KB型锚雷模型。沙俄和苏联都在水雷战方面投入过巨大精力,并将一些巡洋舰改装为快速布雷舰。KB型水雷是“共产国际”号和“马尔蒂”号在苏德战争早期布设过的一种水雷。上面的水雷模型现存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的北方舰队博物馆

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苏芬战争中,“马尔蒂”号首次参战,执行了在芬兰近海布设水雷的战斗任务。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后,“马尔蒂”号以拉脱维亚的利耶帕亚和爱沙尼亚的塔林为基地。苏德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天里,“马尔蒂”号就是从这两处基地出发,开始在芬兰湾布雷的。

1941年6月23~24日夜,在驱逐领舰“列宁格勒”号和“明斯克”号,以及驱逐舰“伊科夫·斯维尔德洛夫”号、“阿尔乔姆”号、“卡尔·马克思”号和“沃洛达尔斯基”号的护航,外加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飞机的掩护下,“马尔蒂”号与“乌拉尔”号布雷舰布下了战争期间保护苏联海域和基地的第一枚水雷。1941年8月初,德军威胁塔林,“马尔蒂”号奉命撤往喀琅施塔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战争初期的“马尔蒂”号,武器与1936年改装完成时有所不同。图中可见四门130毫米“奥布霍夫”主炮和三门45毫米半自动21-K高炮,但拆除了一战时期装备的76毫米“伦德尔”高炮,代之以七门更有效的单管76毫米34-K高射炮。战争初期,舰上机枪仍为7.62毫米“马克沁”式,12.7毫米“德什卡”机枪后来才加装

1941年9月下旬,“马尔蒂”号曾多次险些被德军炸弹命中,但在当月月底之前,其还是尽可能布设了更多的水雷。随后,“马尔蒂”号参加了10月下旬从之前“强租”的芬兰汉科半岛撤离苏军部队的行动。途中,“马尔蒂”号触雷并被重创。尽管严重受损,但该舰还是坚持着参加了撤军行动,成功地将第343炮兵团和第270步兵团的2029名人员、60件重武器和大批弹药运离汉科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0.包括“马尔蒂”号布雷巡洋舰在内,苏德战争时期的大多数红海军舰艇都配备了几乎无处不在的12.7毫米“德什卡”重机枪。上面这挺“德什卡”重机枪陈列于俄罗斯莫斯科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

1941~1942年冬,由于冰层的原因,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许多其他舰船一样,“马尔蒂”号被困在列宁格勒。该舰遂进行了伪装停泊,但仍遭到德军空袭。尽管如此,“马尔蒂”号还是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并于1942年4月3日被授予“近卫”称号,舰员们也于1942年9月5日获颁相应的近卫军军旗。1943年,“马尔蒂”号执行了一次短期任务,压制位于德军占领下的巴甫洛夫斯克公园内的炮兵阵地,但此外该舰除训练外几乎未参加其他任何行动,且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维修。该舰最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退役,并被当作靶舰击沉。“马尔蒂”号布雷巡洋舰1943 年时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1.“马尔蒂”号布雷巡洋舰1943年时的基本情况

虽然苏联在战争期间完工了早在战争之初就已进入建造后期阶段的26比斯型巡洋舰的最后两舰,但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还有若干艘68型轻巡洋舰正在建造中。68型轻巡洋舰基本上可视为26型巡洋舰的放大和改进型号。虽然在黑海有两艘施工中的68型轻巡洋舰的舰体毁于德军之手,但另外五艘舰体在战后以“68-K工程”改装舰(“夏伯阳”级)的面目完工。尽管这些巡洋舰没能在战争期间按计划完工并交付使用,但至少对斯大林来说,这款现代化火炮巡洋舰依旧能为他的红海军带来他所渴望的威望,巡洋舰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战后,苏联海军又大量建造了68比斯型轻巡洋舰(“斯维尔德洛夫”级),总完工数高达十四艘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2.苏联火炮巡洋舰的巅峰之作是战后问世的“斯维尔德洛夫”级,照片所示为1955年10月“斯维尔德洛夫”号访问英国朴茨茅斯时的情景

二战结束后,红海军除装备苏联自行研制的巡洋舰外,还通过战争赔偿的方式获得了前纳粹德国海军轻巡洋舰“纽伦堡”号,并将其改名为“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入役。此外,二战期间,红海军还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密尔沃基”号,因为本该赔付给苏联的意大利舰船不能尽早交付,所以将该舰租借给红海军以暂时代替意大利赔偿舰。“密尔沃基”号于1944年4月20日转让给红旗北方舰队并被重新命名为“摩尔曼斯克”号,直到1949年3月16日才归还美国。同年,红海军接收了意大利赔偿的轻巡洋舰“奥斯塔公爵埃曼努埃莱·菲利贝托”号,并将其更名为“斯大林格勒”号(后改为“刻赤”号),在黑海舰队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3.苏联海军“刻赤”号轻巡洋舰,原意大利海军轻巡洋舰“奥斯塔公爵埃曼努埃莱·菲利贝托”号

总的来看,二战前红海军巡洋舰兵力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只是在1941~1943年的黑海地区发挥了具有一定意义的局部作用——在此期间,在缺乏轴心国大型水面舰艇的黑海战区,苏联海军能够从海上侧翼开展行动,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战果。虽然从海上侧翼发起的行动不足以彻底改变陆地上的战局,但这并不能抹杀红海军对黑海战区的贡献。

然而,在波罗的海,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红海军的巡洋舰都是作为驳船性质的海上浮动炮台使用,这就很难证明建造这些巡洋舰是值得的,尤其是26型和26比斯型巡洋舰。哪怕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红海军也没有主动使用巡洋舰切断轴心国在波罗的海的交通线,这或许最能说明红海军害怕损失任何一艘大型军舰,也由此限制了他们对手头上巡洋舰的运用。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