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研中提升教师跨学科课程的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建立有效促进跨学科教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跨学科教研的真正落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世界,人们越来越难以运用单一学科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需要养成多学科、跨学科思维,以此审视世界,寻求破解之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形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同时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理解、课程类型、目标定位和内容结构等的认识仍有待加强,急需深入研究,提高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实施效能。

跨学科教研要解决各种难题。

作为新生事物的跨学科教学需要高水平的跨学科教研,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体系,以保障课程方案高质量落地,保障国家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实现。

首先,传统分科教研体制机制要转型升级,以满足跨学科教研的有序化。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建立省级教研机构以来,就采用了分科教研的体制机制,上至省级教研室下至学校教研组,都是以学科为主,有多少学科就设置多少学科教研员,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战”的特征明显,教研的组织形式也强调以学科教研为主,即便是同一学科,同一学校跨年级的教研也很少组织,而涉及横向的学科间的教研更少见。这种以学科为主的教研体制机制,在跨学科语境下,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因此,以学科为主的教研体制机制,有待于向适应跨学科课程发展的方向转变。

其次,跨学科教研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组织形式有待多样化和灵活化。当前,有些区域和学校的教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形式化倾向,跨学科教研缺乏整体规划,跨学科主题设计缺乏序列化和系列化,学段之间缺乏相应衔接。同时,以传统分科为主的教研惯性,影响了跨学科教研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在,跨学科教研主要是学科教师基于学校跨学科设计的需要,临时组织两位及以上的教师分别从本学科角度研讨和设计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非组织教研倾向较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教研应付、拼凑现象,教研共同体不够紧密。究其原因,教师在跨学科教研中的权责不明晰,学校教研缺乏问题导向和长效机制等,难以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求。

再次,教师的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深入挖掘。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自此,教师开始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教学实施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动2022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是科学实施跨学科课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两种课程形态又有着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同是跨学科课程,因为学习的着力点不同,其跨学科又分为多学科课程、科际课程和超学科课程,教师对每一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的特点、开发原则、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标准和实施的样态形式等还缺乏清晰认识。笔者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多学科课程、科际课程、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的区别和联系,难以基于不同性质的上述课程,建构不同的课程内容,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严格意义上说,教师深度开发跨学科课程的能力、独立撰写跨学科课程纲要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最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适应跨学科课程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多学科性决定了有两位以上的教师参与协同教学,教学场域则因跨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可能在同一间教室,也可能在另外一间教室,甚至可能在教室外开展教学。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内容性质不同,探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就不同,教学时长会存在差异,教学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以学科为主的传统固定教学管理制度不能适应跨学科课程的教学需要,与跨学科课程相匹配的协同教学制度、弹性教学制度、增值性教学评价制度和过程教学管理制度等应运而生。

跨学科教研要真正落地。

跨学科教研不是学校将各学科教师简单组合,使其从既定的教研主题或项目中拆分出属于自己学科的问题,从而开展教研,而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自身教学哲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系统谋划系列化序列化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内容,从核心问题入手,组织教师深度围绕跨学科课程的类型、性质、特点、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实施等相关问题开展教研。这需要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研中提升教师跨学科课程的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建立有效促进跨学科教研的教学管理制度,由此,跨学科教研才能真正落地。

要组建稳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建构稳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是开发高质量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必要举措。只有目标一致、有组织的、稳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才能实现跨学科教研的常规化,真正借助团队的研究力量,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在进行教研时才能打破学科界限。这就需要将具备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经历和研究背景的教师汇聚到一起,构建多层次、强支撑、有活力的跨学科教研团队。同时,要强化跨学科教研团队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因此,跨学科教研团队需要指定一名领导力强、能够团结多学科教师且能保障该团队稳定发展的负责人作为教研组长。

要精准设计跨学科教研主题。跨学科并不是各个学科相互拼凑,而是要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解决真实问题。所以,跨学科教研的主题必须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且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跨学科教研团队立足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联结点、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心构思,提炼主题,既要契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确保跨学科主题的逻辑关联性、结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要建立资源协调共享机制。跨学科教研的顺利运行,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身特点看,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上需要多学科资源支撑,需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充分挖掘和统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这就需要学校建立校内外资源协调共享机制,打破各学科资源割裂、封闭现状,实现资源共享。

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跨学科教研需要各学科教师的深度参与,并保障各学科教师间的专业发展机会更均等。语文、英语和数学等科教师在中小学普遍较受重视,而劳动、科学和音体美等科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职称晋升中的地位有待提高。因此,这就需要明确参与跨学科教研教师的薪酬激励和职称评审办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提升教师参与跨学科教研的积极性。

要建构跨学科教研科学运行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跨学科教研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跨学科教研的持续和长期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学校要通过固定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促使教师养成跨学科教研的习惯,要制定每一年度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规划,并通过设立不同层面跨学科教研活动主题、建立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等,保证教师认真执行跨学科教研。

其实,跨学科教研的推进并不意味着反对传统的分科教研,跨学科教研可以与分科教研共生共存,以跨学科教研进程中生成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反哺”分科教研。未来跨学科教研应逐渐从教师个人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学校的系统探索和实践,进而实现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

(陈国华系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曾庆伟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研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3日第8版

作者:陈国华 曾庆伟